正文 第1節 “染乎世情,係乎時序”的時代藝術(1 / 2)

每個時期的文明必然產生出它特有的藝術形式,每種藝術形式的產生都有著自己深刻的時代背景,“文變染乎世情,廢興係乎時序”(《文心雕龍·時序篇》),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藝術調整著自己的品貌和形態。當人類伴隨著新世紀的鍾聲步入“電子媒介時代”,一個新的曆史紀元也從此開啟,電視藝術作為20世紀嶄新的藝術形態,無論是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息息相關,還是對大眾精神世界的櫛風沐雨,無不顯示出作為時代藝術的姿態與表情。

電視藝術的界定和命名是在它的發展中被人們一點點地完善的,依據原蘇聯美學家鮑列夫在《美學》中的說明:“電視不僅是一種向廣大群眾傳輸電視信息的手段,還是能把從審美上加工過的,有關現實世界的印象傳到四麵八方的一種新的藝術”。他看到了電視作為一種媒介形式,不僅傳播著信息,同時還生產著藝術。

在電視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作為一種特殊的電子媒介所承載的藝術形式,其美學的發展和技術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甚至在關鍵的時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電視藝術所表現出來的是科學與藝術兩者緊密相連的特點,正如本雅明在1936年撰寫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所清楚地描述的那樣,技術的進步直接關係到藝術的進步,電影和照相技術的關係透視中足以得到借鑒和認定,“電影的革命功能之一,就是使照相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合為一體,而在此以前,兩者一直是彼此分離的。”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現時代的藝術發展中,技術所承擔的角色是極為重要的,“每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史都有一些關鍵階段,在這些關鍵階段中,藝術形式就追求著那些隻有在技術水準發生變化的,即隻有在某個新的藝術形式中才會隨意產生的效應。如此所出現的藝術的無節製性和粗野性,尤其在所謂的衰落時代,實際上是產生於它的最豐富的曆史合力中。”電視藝術的每一次大的進步,都是和電視技術的發展同步,但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一種製約因素。從直播到錄播再到有了錄播技術支持的直播,在技術所提供的空間裏,電視藝術進行著各方麵的嚐試,從最初對其他傳統藝術美學的借鑒,到漸漸形成自己的美學特征,正是在這樣的尋找過程中,電視藝術完成著自己的審美嬗變。

作為媒介的傳播形式的電視藝術,不是簡單傳播的藝術或是藝術的傳播這樣的概念表述。以戲劇藝術為例,通過電視傳播的戲劇與舞台表演的戲劇,在本質上不屬於同一藝術形態,但由於電視技術本身極易混淆由切換限定的視角代替了劇場觀賞的視角;而更隱蔽的,由於特寫鏡頭的大量使用,劇場習慣為鏡頭所給予受眾全知全能視點所替代,而使戲劇表演儀式化的表現形式最終成為平和的日常化的接受形態。當戲劇因為鏡頭的介入而改變了原有的表達方式,實際上電視美學正在以新的方式在其原有的藝術傳統上萌生出與眾不同的種子。根據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引申一點理解——媒介即藝術,不同的媒介形態帶來了不同的藝術形態,而新媒介所帶來的新的藝術形態對傳統藝術的繼承不是簡單的借鑒或挪移,而是以新的美學為支撐的嬗變。

與電影藝術的最初經曆相似,電視藝術最初出現也經曆了一個對自身不斷認識和技術與傳播形式不斷協調的過程。就像電影,最初的功用甚至不過是街頭討人一笑的小玩意,如果沒有蒙太奇理論的出現,沒有電影詩化手段的豐富及表達,電影至今恐怕仍然隻是對日常生活簡單的複製而與藝術無緣。電視藝術的發展也是這樣,從最初出現人們意識到的電視功能到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電視,幾乎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電視藝術同樣經曆了一個從簡單複製、簡單照搬其他藝術形式,到不斷認識電視技術及傳播特點,不斷將其他藝術形式融合,到電視藝術最後以自己的詩化手段來形成自身的美學基礎,真正意義上的電視藝術才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態。

中國的電視藝術有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心靈積澱,從傳統的藝術形式承繼著豐富的文化營養,塑造和充實自己新的形態與內蘊,以1958年為一個起點,以1978年為一個真正的繁榮開始的標記線,電視藝術漸漸成長為“以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畫造型為傳播方式,運用藝術的審美思維把握和表現客觀世界,通過造型鮮明的屏幕形象,達到以情感人為目的的屏幕藝術形態”。依據電視屏幕上已經湧現的電視藝術作品的實際,可以將電視藝術作品分為五大類:

1.電視文學類——運用電視的技術和藝術手段,將文學作品電視化,從而給人以文學審美情趣的電視藝術作品。其中包括四種,即電視小說、電視散文、電視詩、電視報告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