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解放前夕,張樂怡隨丈夫離穗赴港,後定居紐約曼哈頓。1971年4月24日晚,宋子文夫婦在舊金山參加一個朋友家的聚餐時,宋子文因食物進入氣管,導致心力衰竭而猝然去世,時年77歲。當時,尼克鬆總統發去唁電,雲:“他報效祖國的光輝一生,特別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我們共同的偉大事業,所做的貢獻,將永遠為美國朋友們銘記不忘,和你們一樣,我們感到他的逝世是一個損失。”
1988年,張樂怡在紐約病逝,終年79歲。宋子文沒有兒子,生有三個女兒,長女瓊頤,嫁與馮顏達,次女曼頤,嫁與餘經鵬,小女瑞頤,嫁與楊成竹。有的從政,有的從商,都定居美國。據說,張樂怡生前曾多次表示,心係大陸,心係廬山,作為炎黃子孫,希望有生之年能回祖國看看,關心著祖國的統一大業。在她的影響下,1993年1月,紐約“華美協進社”主席宋瓊頤主辦“末代皇帝生平文物展”活動,曾向北京博物館商借一批溥儀使用過的文物展出,借此宣傳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空前發展,受到紐約廣大華人的熱烈歡迎。
從宋子文本人來說,他能不能在處理與蔣介石等人的關係方麵,做得更妥當一些?我想是可能的,但他沒有做到。宋子文在從政經曆中,常常在遇到重大困難感到無法應對的時候,就會提出辭職。蔣介石也有意見——你動不動就以辭職相要挾。事實上,辭職之後問題還在,問題還是必須解決。你應該一麵指出問題,一麵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才是更為負責任的態度。事實證明,由於屢次辭職導致的政局動蕩,是不利於原先政策的運作的。宋不太善於把自己的見解和蔣介石以及其他人溝通,要麼接受,不接受就走人,他就是這種性格。
1958年12月11日,居住美國長達九年的宋子文夫婦突然回到香港。香港新聞媒介十分敏感,立即發表關於宋子文將重返政治舞台的種種報道。為了澄清視聽,宋子文在其私邸舉行了一個有20來位記者參加的西餐招待會。麵對記者們的提問,宋稱:他來香港就是為了看朋友,度聖誕節,別無其他使命,“我已是望土之人了,和政治生活已隔得太久,不準備再搞了”。至於記者們所提的敏感性問題,宋子文一概不作正麵答複。據參加招待會的記者報道說:“宋顯得蒼老而瘦削,發已半白,但精神仍健旺,他這副模樣和神態,如果不事先知道他是宋子文,至少得定睛端詳,仔細忖量,方能認出。”這時的宋子文與當年神采飛揚的他已是判若兩人。
據說,宋氏此次離美東來,本有意複出主掌救濟總會,並由宋氏先墊出美金1億元,輔助國家財經建設,並擴大海外救濟工作。但蔣介石認為,宋在救濟總會工作無問題,但重登政治舞台尚非時機。宋子文隻好知難而退。
1963年,宋子文應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的邀請,對台灣做了唯一的一次訪問,受到了蔣氏夫婦的熱情接待。當時,美國政府受國內外局勢的壓力,正考慮調整對大陸及台灣的政策,為拉攏與美國的關係,蔣介石希望宋子文能夠出力,對華盛頓重施故伎,為他的“反攻複國”爭取援助。宋子文此次在台灣僅住了幾天即很快返美。以後,宋子文再沒去過台灣,與蔣介石的關係一直十分冷談。
1969年2月25日,宋子安因腦溢血在香港病逝。3月5日夜,宋子文由美國飛抵香港,次日在一基督教堂參加其弟的安息禮拜儀式。這是宋子文生前最後一次踏上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