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呂不韋:政治中心最早的商人(5)(2 / 3)

呂不韋的功績主要表現在:第一,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異人的爺爺秦昭王是一個執政50多年的老國王,父親安國君是一個50多歲的老太子,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卻遲遲沒有確立嫡嗣,王室的此種狀況潛伏著極大的不安因素,一旦兒子們為爭奪王位發生爭鬥,將會導致秦國內亂,甚至使秦國形勢發生逆轉。呂不韋通過遊說秦國,打通關節,說動了華陽夫人並由她說服了安國君,確立異人為嫡嗣。呂不韋此舉雖然具有政治投機的目的,但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後王室沒有發生內亂,加之呂不韋以丞相職位輔佐異人,把握朝政,使秦國在秦昭王、安國君死後沒有停步,繼續發展,維持了對東方六國的高壓態勢,加快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從這個角度看,呂不韋對中國曆史的發展是有貢獻的。

第二,對外戰爭講究計謀,避免硬仗、惡戰。一部戰國史,從始至終戰爭不絕,一場大戰傷亡的人數往往在數十萬以上。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戰俘竟有40萬人被坑殺!此戰是古往今來最慘烈的戰爭之一。當時呂不韋正在邯鄲,親曆了戰爭給趙國造成的創傷。他在秦國執政後反對在戰爭中大規模屠殺。他提出了興“義兵”的思想,所謂義兵,就是“兵入於敵之境,****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都國之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

應該說,呂不韋的戰爭觀是進步的,他在執政中盡量避免硬碰硬的戰爭,以減少損失。前247年,東方五國聯合抗秦,呂不韋設計將聯軍首領信陵君和魏王的關係搞壞,信陵君被撤職,聯軍遂告瓦解。

陶朱公範蠡雖然經商有道,被看作是富人的象征,一直被後人視為是商人的老祖宗,但範蠡在經商之前,是越王勾踐的大將軍,隱退後一定會有相當可觀的金銀作為經商的資本,因此,範蠡經商的成功,是有客觀條件的。反觀呂不韋,卻是白手起家,小小的年紀,就成了趙國首都邯鄲的首富,相比而言,把呂不韋作為商人的鼻祖竊以為更加合適。

白手起家的呂不韋,第一桶金是如何挖到的,至今尚無法考證,但在尚未婚取的年齡就成為一國首富,絕對不是靠販賣青菜,賣幾個肉包子就能實現的。結合曆史及當時趙國的地理位置,分析呂不韋的生財之道,就是對當代的人也很有啟示,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經商的天才,也不愧商人之鼻祖的稱號。

呂不韋擅長賤進貴出,這是商業上的最起碼理論,單純靠這一點是難以發家的。他的奇貨可居理論,才是他發家的關鍵。他能把一個人(安國君的兒子,即後來的秦莊襄王。當時作為人質被送往趙國,被稱為質子異人。)作為貨物囤積,還什麼樣的事情幹不出來?這裏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呂不韋的原始資本積累,一定是靠見不得人的買賣來積累的。是否有過非法融資尚待考證,但相信那些販賣私鹽、走私珠寶的買賣少不了他,因為在當時的趙國,這都是奇貨。

呂不韋是戰國末期的衛國人,但衛國是小國,經濟不發達,於是他把商品貿易發展到了趙國,並且把公司總部也建在趙國。當時趙國是各諸侯國的交通要道,各國的名人雲集,經濟比較發達;走出國門的呂不韋選擇趙國作為自己的出口貿易國家,不但使呂不韋成為了曆史上開拓國際貿易的第一人,也足以看出他獨到的經濟眼光。

善於包裝自己的呂不韋,為了把自己的商業達到頂峰,與達官貴族聯係密切,呂府迎來送往的大多數是趙國的高官貴人,各國的外交使節也是呂府的常客,這就使他的商業與官場有了千絲萬縷的聯係,在擴大了自己的知名度的同時,也使自己的商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機。他開創的商人與官場合作的經商之道,至今仍然被很多成功商人視為成功的首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