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默多克:成也政治,敗也政治(5)(1 / 3)

為了順利進入中國市場,他曾要求集團旗下香港星空電視台撤下英國廣播公司(BBC)節目,因為它對中國政府“說三道四”;也曾命令旗下哈潑·柯林斯出版公司毀約,放棄出版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的回憶錄《東方和西方》,因為書中有“負麵內容”。

在一些社會議題上,如同性戀權益、公共宗教、傳統家庭價值等,他也從不堅持一個共和黨人的立場,甚至背道而馳。他不介意FOX製作《誰想嫁給百萬富翁》這類惡俗的情色節目,欣賞《紐約郵報》上每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看到《太陽報》第三版的裸女圖片時也會喜形於色……在他心裏,隻要能吸引眼球,賺到錢,一切皆為生意。

默多克在政治上見風使舵,與政客們周旋時左右逢源,深諳合作與妥協之道,這種實用主義的生存技巧,充分展示了他性格中圓滑、柔韌的一麵。可是,他分明還有一種名叫“決不妥協”的基因,令他爭強好勝、孤注一擲,不惜與對手鬥個你死我活。

1981年,默多克從加拿大報業出版商托馬斯勳爵手中購得《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當時,由於行業行動和工會怠工,這兩份報紙長期虧損,瀕於停刊,托馬斯勳爵無計可施,被拖得不勝其煩。

默多克接手後,斷絕了與英國印刷工會的往來,撤出艦隊街,在沃平建立自己的印刷廠,引入計算機管理,裁員6000人。印刷工會勃然大怒,決定教訓一下這個不懂規矩的外國人。他們多次組織罷工,舉行抗議示威,甚至引發街頭戰爭。同時,各大報紙、各界名流爭相發表“討默檄文”。一時間,“文鬥”、“武鬥”,鋪天蓋地。

在這場“一個人對一個行業”,甚至堪稱“一個人對一個國家”的戰爭中,默多克發誓,要“用電擊法讓人們接受一種新的態度”。經過長達近一年的較量,他贏了,“沃平”從此成為新舊勢力交鋒的代名詞。多年後,他回憶道:“以前,私營企業從未贏得任何一場重大罷工的勝利,但我們接受了挑戰,並且率先做到了這一點。事實上,這是一個轉折點,對艦隊街和報業都是無可爭議的轉折點,也是整個英國工業的轉折點。”

這場戰爭,讓世人定格了對默多克的評價:一個冷酷無情的商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如今,雖已“征服”英國四十餘載,但英國人從來都對他沒有好感,認為他是一個“闖入者”、“肮髒的挖掘工”、“冷血的剝削者”……對於這些惡名,他不以為然:“我根本不奢望英國傳媒界予我公正對待。我代表激進和變革的力量。我們把《泰晤士報》帶入了現代。人們對我存有偏見也在情理之中。”

默多克的“決不妥協”還體現在他對小報風格的不離不棄。這一口味來自他的父親凱斯。當年,凱斯去英國求取辦報真經,師父是有著“艦隊街奇才”之稱的諾斯克裏夫勳爵,告訴他三句話:“報紙須有人買。讓它迎合大眾趣味。讓它提供大眾所需。”後來,凱斯又把真經傳給默多克。他將“大眾需求”具體化為“性”、“暴力”、“體育”,並在全球“發揚光大”。這既成就了他的“帝國偉業”,也讓他幾乎被唾沫星淹沒。

英國著名劇作家丹尼斯·波特1994年病入膏肓之際最後一次接受BBC訪談,留下了他對默多克的經典評價:“我把我的癌症叫作"魯珀特"……如果可以,我真想一槍斃了那個混蛋。沒有人比他更應該對報業的汙穢不堪負責任。”

如今,默多克“將惡俗進行到底”的理念已在家族成員中得到傳承。無論性格、脾氣、智慧都最像父親的女兒伊麗莎白多次強調平民的願望和需求,對文化精英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監護群眾深惡痛絕。她說,一個節目的價值由公眾的需求決定,“成功的東西,就是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