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後記(1 / 1)

2004年,我作為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工作組成員,承擔了為大會主席、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章新勝做新聞宣傳策劃的工作。在一次席間,章部長問我能不能用一句話說出電視采訪是什麼,我當時無言以對,因為,單從學理上去闡釋電視采訪顯然不是最佳答案。現在,當我這本教材完成以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電視采訪是人性探求的形象藝術。本書一再提及電視采訪的核心是“人”,“人”是新聞的理由,“人”是貫穿本書寫作思想的核心概念。所有采訪與講故事的技巧都不過是為了更真實地展現事件,為了更真實地展現事件背後的人。因此,在電視采訪課程的學習、實踐創作乃至以後的工作中,對人的理解、對人性的揣摩都應該成為采訪準備與實施的重點。

本書是根據作者在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授課教案整理而成,在撰寫過程中,作者盡量從電視媒介的傳播特點出發來結構全書的體例、具體的采訪理論和采訪方法。在寫作過程中,作者一以貫之的是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發揮電視媒介優勢,掌握電視媒介采訪與傳播規律。因此,在撰寫過程中省略了較多一般性的采訪理論和采訪技巧,而著重論及電視采訪的特有方式和技巧。在寫作過程中,作者著重選用近五年來中國電視媒體名牌欄目的案例,但同時也保留了一些經典獲獎節目案例。

在這裏,我要特別感謝我的老師葉鳳英教授、趙淑萍教授。她們對中國“電視采訪”的教學體係和課程架構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本書在撰寫過程中也參考和借鑒了她們已有的成果。同時,特別感謝中央電視台陸幽女士,她與我分享了許多大型體育賽事出鏡報道的經驗;感謝中央電視台劉文先生,他為本書提供了許多一線創作的經驗和照片資料;感謝中央電視台王猛先生、武卿先生,他們為本教材提供了一線操作的策劃案。

感謝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鍾》原主持人邁克·華萊士,他在88歲高齡、在百忙之中還接受我的采訪,對我是莫大的鼓勵;感謝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洛杉磯分台李若先生,他為本書提供了部分照片資料;感謝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0分鍾》原製作人斯蒂芬·謝帕德先生,在與他連續兩次合作舉辦“中美深度報道高級講習班”期間,他所帶來的許多節目創作理念令我受益匪淺。

感謝本書編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的劉大年先生,在他的督促之下,本書才得以按時完成。

特別感謝我的母親謝佐惠女士、她的堅韌和樂觀深深影響了我。

電視采訪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必須在從書本中體會電視工作者的工作經驗總結和理論歸納的基礎上,多進行電視實際采訪拍攝以及優秀作品觀摩。實踐和理論密切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每一個進入電視傳媒這個行業的同學都渴望有一天振臂高呼,眾聲百應;都渴望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美國CNN的形象片有一句廣告語說得好:用新聞影響你的世界(Use the News to Impact Your World)。然而,實際的電視采訪卻並非隻見光環與榮耀,其間的艱苦、磨難、困惑、危險難以道盡。這時候,所有已有的電視技巧和經驗仿佛毫無用處,但這恰恰是一個分水嶺,隻有在這時候,才能考驗出一個優秀電視記者的素質。而優秀的電視報道的產生恰恰要經曆這些磨難,報道者的責任、堅持、正義閃現期間。文學中說,與其說作家在寫人,不如說在寫自己。電視記者何嚐不是這樣,與其說記者在報道事件,不如說在報道自己。

因此,在電視采訪中,記者應該有萬千險境中力拔千鈞的豪氣、有萬物俱寂中振聾發聵的猛呼,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持,在荊棘之後呈現世間的光明。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結尾說:“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記者的堅持即在於此,是為後記。

作者2009年9月於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