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采訪線索和新聞敏感(1)(2 / 3)

三、采訪線索的來源

記者主要從以下渠道獲取采訪線索:

1.國家和政府的文件、決議、指示以及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的講話

這一來源可以使記者了解當前政治、經濟形勢總的情況,政策動向和新任務以及最近一個時期內將要進行的事情。另外,國家法令法規的出台等都是新聞報道的線索。像《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規的出台,都可以使記者做出相應的新聞報道。記者在進行這類新聞報道的時候,不應簡單地照搬這些法令法規,而是應該運用形象的畫麵報道和相關事實對其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釋,應該指出該法令法規出台的原因背景、對觀眾的影響、與以前的相關法規相比有什麼變化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此外,還可以從各級內參上尋找到采訪線索。這些內參中的事件由於可能造成比較嚴重的社會影響,不適合公開報道,就通過內部渠道,送至中央等各級領導手中,由領導看到之後進行批示,再進行進一步處理。目前,許多中央級媒體如《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新華社、《光明日報》都有內參,比如新華社的內參《國內動態清樣》就是很好的線索來源。內參中的線索經過審慎處理,選擇好報道角度,往往能成為很好的報道選題。

2.各種會議記要、簡報、情況反映

記者平時參加各種行業會議和學術會議,翻閱各種簡報、情況反映,要特別留意從中發現采訪線索。應該說有些記者不太重視這類采訪線索的挖掘。長時期以來,我們的電視會議新聞都簡單停留在會議畫麵加會議摘要的層麵上。其實這些會議往往是某一時期的工作總結或下一階段的工作部署,從中能挖掘到許多有價值的采訪線索。作為記者,應該帶著分析的眼光去看待這些會議紀要、簡報,從中挖掘出新的變化和有價值的信息。

從會議中提煉出獨特的報道點或者從會議中延伸出報道點,這是目前許多電視媒體改進電視會議報道的方法,比如電視新聞《北京聽到我心聲》、《小手機折射出大發展》等都是記者從會議中找到新聞線索,進而做出報道。

3.主管部門直接提供新聞事件的線索

在具體采訪中,記者有不同分工,不同記者分管經濟、社會、交通、服務等不同渠道的新聞,一般這些記者與相關行業的主管部門都保持很密切的聯係。直接從這些主管部門獲得采訪線索往往使記者事半功倍。對於一些重大新聞事件,記者與這些主管部門合作能夠得到好的新聞報道。

需要說明的是,在有些情況下,提供采訪線索這些主管部門會要求記者按照其自身利益或目的去報道事件,影響報道方向。對此,記者應該通過獨立分析和判斷,本著事實求是的原則,按照新聞規律進行報道。

4.從其他媒體中獲取采訪線索

從其他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網絡、通訊社等媒體尋求采訪線索,是電視媒體善於借勢借力的有效方法。

電視采訪報道的選題並非都是硬性的突發事件,許多采訪線索是從報紙、通訊社、廣播、雜誌的報道中再次發現的。再經過電視的“包裝”,以新的視角和視覺形象手段進行傳播。北京電視台原《北京特快》即采取了這樣事半功倍的作法。其製片人張錦力談到《北京特快》創辦之初,幾乎沒有新聞來源和渠道,“根據這種情況,我提出改造報紙新聞,然後讓攝像根據撰稿內容找鏡頭,先來個報紙內容貼電視畫麵,等到節目走上正規,自然而然建立起關係和渠道”,當然這隻是不得已之選。電視記者在從其他媒介中獲取采訪線索的時候,不應照搬這些新聞報道,而應該盡力挖掘這些新聞報道更深層次的東西,同時也需要運用記者的鏡頭意識,做出適合於電視播出的新聞報道。

鳳凰衛視在開辦之初也麵臨資源緊張的局麵。為此,鳳凰台采取了許多借勢借力的方式。比如《鳳凰早班車》最初是采用講述香港十幾家報紙的信息而創辦起來的。主持人陳魯豫為人稱道的“說新聞”的方式,實際上在當時看來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其後,鳳凰台借助其地緣和政策優勢,又開辦了《有報天天讀》,以國際視野、多元視角為訴求點,綜合國內、國際眾多紙質媒體的信息,這樣低成本的作法反而因節目觀點多樣、信息量大的特點而獲得成功。

目前,互聯網的信息越來越成為記者獲取采訪線索的重要來源,比如新華網的“焦點網談”和“新聞縱橫”、人民網的“強國論壇”等網絡欄目都可以找到一些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此外,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當下的熱點問題,比如在2009年全國兩會中,中央電視台報道兩會的記者或通過網絡調查或通過開設的博客了解觀眾關注的熱點話題,並從中獲取采訪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