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電視采訪概論(1)(1 / 3)

電視采訪是什麼?

電視采訪是求知、探索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電視采訪是一門探究人的藝術,是對人的心理、人性本質、人性弱點、人性優點的揣摩、印證與對質。“新聞因人而生動”。我們依仗電視媒介工具和手段,隻是為了更有助於我們去展現並揭示我們的被訪事件以及事件當中的人。

對於電視記者來說,即使我們奉為圭臬的傳播學者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把電視歸於冷媒介或熱媒介,作為電視媒介的使用者,我們一定要把它變為可以感知的、可以親近的媒介。而這種可以感知、可以產生共鳴的就是事件中人的情感、心理和人物關係。長久以來,我們的學生在課程訓練過程中極容易偏離到對技術和技巧的崇拜中,而忘了電視采訪的應有大義。

縱觀中外電視界頗有建樹的記者或主持人,有哪一個的成功不是建立在對人深刻把握的基礎之上的?老到者如CNN的“電視老妖”拉裏·金(Larry King),質疑者如王誌,冷峻者如白岩鬆,無畏者如CBS《60分鍾》(60 Minutes)的“鬥牛犬(Bulldog)”邁克·華萊士(Michael Wallace),新銳者如CNN《AC360》的安德森·庫柏(Anderson Cooper),無賴者如Fox News的比爾·奧賴利(Bill O'Reilly),機巧者如Fox News的赫爾姆斯和休·漢耐特Hannity&;Colmes,坦誠者如奧帕拉(Oprah),關注者如柴靜,傾聽者如崔永元。以上記者或主持人,風格各異、個性彰顯,而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人的好奇,對人的興趣。最重要的他們都是從一個有個性的普通人的視角、一個好奇的視角、一個求知的視角,而不是從一個全知、全能的高視角去體察事物和人。作為一名電視記者,我們隻有利用手中的技術手段去表現光怪陸離的事件中的千奇百怪的人,才能賦予我們的電視采訪工作應有的人文精神。

就在筆者撰寫這本書稿的時候,奧地利阿姆施泰鎮(Amstetten)73歲的工程師約瑟夫·弗萊茨勒(Josef Fritzl)案發。其在自家的地窖裏囚禁自己的親生女兒長達24年,並施以強奸、亂倫、謀殺等暴行。而據《紐約時報》、BBC等媒體報道,約瑟夫給鄰居們的印象是慈愛的祖父,關愛妻子的丈夫。誰也不知道他秘密的第二種生活。奈何新聞事件、新聞人物都有多麵性,記者如何抓到本質?這是一個極端的案例,但是,冰山一角的顯現為電視記者提供探究的餘地,騰挪的空間。記者的采訪報道是對真相、對真實的捕捉與抓取,同時也是對人在事件中的多麵的展示與揭露。

在每次采訪之後,記者應該會心懷這樣的感想:哦,原來人是這樣的。

因此,對人的探求將貫穿於本書所提及的所有采訪方式與技巧中,這也應該是電視記者在采訪中一以貫之的核心。

電視采訪的技巧何在?

電視采訪發揮了電視媒介的技術特性,在其追尋事件真相、探究心理的過程中當然有電視媒介自身的技巧和采訪特點。但是我們在學習這些技巧的時候,著重要注意這樣幾點:

第一,技巧是手段,技巧是服務

事件與人是中心,而電視采訪技巧隻是為事件和事件中人的刻畫所服務的手段。直觀形象的畫麵表現(聲畫一體)、細節的展示與刻畫、非語言符號的表現、訪談中的交流技巧等等都是為了更好地獲得信息、更真實地還原事件真相、更深入地體察人的心理。有多少次重大突發的事件中,由於電視記者沉迷於技巧中,而丟失了對事件的真實抓取?類似案例有1997年香港回歸直播報道中,中英軍隊交接管轄權的場麵,由於記者在現場過多地推拉搖移鏡頭,而使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事件場麵變得瑣碎而模糊。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當新聞事件發生時,忠實地用你的攝像機記錄下事件,就是最大的成功”。在真實的事件與人麵前,任何一種多餘的技巧都是蒼白與無力的。這時候,記者需要思考誰是新聞的主角?

第二,技巧至簡原則

古人曰:大道至簡。對采訪技巧的把握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是從簡單到繁複再到簡潔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美國劇作家大衛·馬梅(David Mamel)也說:“藝術家的任務是把最簡單的技術學得完美,而不是去學太多的技術。如此才可以使困難的事變得容易,容易的事變成習慣的事,習慣的事變得更加美妙。”美國軍方有一句用詞簡單、含義深刻的話,“最重要的事總是最簡單的”(The important things are always simple)。古今中外這些頗具辯證思維的哲理性表述為我們把握與運用電視采訪技巧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方向指導。作為電視專業的學生,我們都渴望迅速地獲得本專業的特有技能與方法,並在實踐中去運用。但是,我們同樣要意識到,技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技巧是死的,每一位學本專業的學生都能很快的掌握,而決定未來職業的要義恰恰不在此。所謂功夫在詩外,熟練的技巧下麵是豐富的人文內涵。切記,不要讓過多的技巧幹擾了觀眾對事件與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