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舉了這些千戶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經曆以及各千戶的組成情況,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駙馬,有3位駙馬共領有10千戶,因此當時實際分封的隻有88人,這就是蒙古汗國曆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千戶製的建立,標誌著部落和氏族製的最後瓦解。這是一種軍事、政治、經濟三位一體的製度,是蒙古汗國統治體製中最重要的一環。建立特殊功勳的那顏,還被授予種種特權,那顏階層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統治蒙古人民的支柱。這實際上是用戰爭打敗了原來各部的奴隸主和氏族貴族,又重新培植了一個新的奴隸主階層,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黃金家族為主、各級功臣為輔的新的奴隸主階層。
塔塔統阿創蒙古文字蒙古族原來沒有文字,隻靠結草刻木記事。在鐵木真討伐乃蠻部的戰爭中,捉住一個名叫塔塔統阿的畏兀兒人。他是乃蠻部太陽汗的掌印官,太陽汗尊他為國傅,讓他掌握金印和錢穀。鐵木真讓塔塔統阿留在自己左右,“是後,凡有製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不久,鐵木真又讓塔塔統阿用畏兀兒文字母拚寫蒙古語,教太子諸王學習,這就是所謂的“畏兀字書”。從此以後,蒙古汗國的文書,“行於回回者則用回回字”,“回回字隻有二十一個字母,其餘隻就偏旁上湊成。行於漢人、契丹、女真諸亡國者隻用漢字”。而在一個相當時期內,在蒙古本土還是“隻用小木”。“回回字”就是指的“畏兀字書”。雖然忽必烈時曾讓國師八思巴創製“蒙古新字”,但元朝滅亡後就基本上不用了,而“畏兀字書”經過14世紀初的改革,更趨完善,一直沿用到今天。
塔塔統阿創製蒙古文字,這在蒙古汗國曆史上是一個創舉。正是由於有了這種文字,成吉思汗才有可能頒布成文法和青冊,而在他死後不久成書的第一部蒙古民族的古代史——《蒙古秘史》,就是用這種畏兀字書寫成的。
蒙古成文法——大劄撒的頒布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前,由於蒙古族還沒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1206年成吉思汗建國時,就命令失吉忽禿忽著手製定青冊,這是蒙古族正式頒布成文法的開端。但蒙古族的第一部成文法——《劄撒大典》卻是十幾年之後,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前製定的。據《史集》記載,1219年,“成吉思汗高舉征服世界的旗幟出征花剌子模”,臨出師前,“他召集了會議,舉行了忽裏勒台,在他們中間對自己的領導規則、律令和古代習慣重新做了規定”,這就是所謂《劄撒大典》。
誌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專門寫了一章“成吉思汗製定的律令和他興起後頒布的劄撒”,其中說:“因為韃靼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他便下令蒙古兒童習寫畏兀文,並把有關的劄撒和律令記在卷帙上。這些卷帙,稱為‘劄撒大典’,保存在為首宗王的庫藏中。每逢新汗登基、大軍調動或諸王會集共商國事和朝政,他們就把這些卷帙拿出來,依照上麵的話行事,並根據其中規定的方式去部署軍隊,毀滅州郡、城鎮。”
現在,《劄撒大典》已經失傳,但在中外史籍中還片斷記載了其中一部分條款。俄國人裏亞讚諾夫斯基曾彙集波斯、阿拉伯和歐洲史料中的有關記載,得到成吉思汗的劄撒條款36條、訓言29條,以及其他有關蒙古法律的記述若幹條。漢文史料中保存的劄撒和訓言也相當多,還有待於收集整理。根據以上這些不完整的記載,我們可以大致了解成吉思汗法律的若幹內容。在蒙古社會中,大汗、合罕是最高統治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大汗的言論、命令就是法律,成吉思汗頒布的“大劄撒”記錄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命令。成吉思汗的“訓言”,也被稱為“大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