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強幹弱枝”、“重文輕武”政策,雖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權力,大大加強了宋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造成了統一的政治局麵,為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使宋朝國祚延長。但是由於“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一些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的政策和措施,轉化成為它的對立麵。“冗官”、“冗兵”和“冗費”與日俱增,造成了兩宋的積貧積弱,使財政拮據、外患深重。終兩宋之世,這種局麵一直沒有大改變。
第二十四 黃袍加身趙匡胤(2)
宋朝建國,所統治的地方隻有黃河、淮河流域一帶,宋朝北麵有北漢和契丹,西麵有後蜀,南麵有南唐、吳越、荊南、湖南、南漢各國,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立的勢力,而且他們也都在窺視宋朝的態度。在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使宋朝不能高枕無憂,必須把這些小國或外族,消滅或製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統一,奠立宋朝國基。
在一個大紛飛的夜晚,趙匡胤與宰相趙普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對話。
趙普問道:“夜深天冷的,陛下為什麼還出來?”
趙匡胤回:“我睡不著嗬!一榻之外,都是別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來見見你。”
趙普:“陛下是否覺得自己的天下過於狹小?南征北伐,一統天下,現在是極好的時機,不知陛下在進軍方向問題上是怎樣考慮的。”
故意說:“我想先攻打北漢國都太原。”
趙普默良久之後,說:“這我就不明白了。”
趙匡胤問:“為什麼?”
趙普分析道:北漢有契丹為後援,攻之有害無利,即使滅亡了北漢,又要獨自承擔契丹的強大壓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漢,以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滅南方各國,然後再專力北方。
和趙普的話,使趙匡胤最後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這件事,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宋太祖登基不久,湖南的周行逢病死,其子周保權是個十一歲的小娃娃,繼位之後,其屬下“衡州刺史”張文表反叛,也想割據一方。由此,宋朝打著“救援”的旗號,要借道荊南(南平)。師行一半,張文表已經被殺,宋軍仍強行前驅,派出一股奇軍直驅江陵,南平嗣主高繼衝知道大勢已去,隻得舉族“入朝”,獻出高家割據數十年的三州十七縣。不久,宋軍一路橫進,攻克潭州(今湖南長沙),進圍朗州(今湖南常德),最終把先前向宋朝求救的周保權也生俘,盡取湖南十四州土地。至此,荊湖之地全入宋土,成為宋朝一個大糧倉,從物質上保障了宋軍下一步軍事目標。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趙匡胤發兵5萬(一說6萬),分兩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彥進為西川行管鳳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贍為都監,率北路步騎3萬出風州(今陝西鳳縣東北),沿嘉陵江南下;令劉光義為歸州路副都部署,曹彬為都監,率東路步騎2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溯江而上。兩路分進合擊,直指成都。趙匡胤利用蜀降將趙彥韜提供的情報,針對巴蜀有嘉陵江、長江直貫南北、東西的地形特點和蜀軍防務上兵力不足的弱點,采取東、北兩路沿長江、嘉陵江分進合擊的部署。劉光義在夔州,針對蜀軍鎖江設防,水強陸弱的情況,適時舍舟登岸,先奪取兩岸,然後水陸配合,一舉突破蜀軍利用浮梁所組織的防禦要點,接著沿長江長驅直入。北路主將王全斌善於迂回、夾擊,避堅擊瑕,迅速地攻占利州。又用奇兵出至敵後,因而能較快地突破劍閣險隘,在東路軍的配合下直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見大勢已去,舉城降,後蜀亡。
開寶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繼勳率兵攻北漢,因契丹軍來援,無功而返。十月太祖親征北漢。宋軍築長連城圍攻太原,北漢大將劉繼業(即楊業,楊老令公)出城犯宋東西砦,敗還,遼軍分兩路援救北漢,一路自石嶺關入,為宋軍敗於陽曲。後來,太原城水災,城中驚恐,大臣郭無欲謀降宋,被殺,契丹再派兵馳援北漢,太原得以保住。宋軍則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損兵折將,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師。北漢盡得未所棄軍儲,共計粟三萬石,茶、絹各數萬,總計太祖共在開寶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漢,均因遼軍來援,頓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還。
在當年,南漢以廣州為中心,割據嶺南兩廣地區達60年之久。北宋平定後蜀後,潘美等宋將就曾攻取了南漢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進攻態勢。
這一年,潘美等接到宋太祖滅亡南漢的指示後,很快就攻陷了賀州,隨之連克昭、杜、連、韶4州,大敗南漢軍10餘萬於蓮花峰下。至次年2月,即攻克廣州,南漢滅亡。
南漢滅亡之後,南方剩下的最後3個割據政權個個自危,震恐異常。勢力最強大的南唐皇帝李煜這時也不得不主動要求取消國號,放棄皇帝的稱號,改稱“江南國主”。另外兩個割據政權吳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稱臣,接受宋朝的官職。
開寶四年(971)二月,宋滅南漢之後,從北、西、南三麵對南唐形成戰略包圍。宋太祖誌在統一江南,認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絕不允許南唐存在下去。經過3年的準備,開寶七年(974年)十月,宋太祖令曹彬為統帥、潘美為都監,率水、步、騎兵在采石一線強行渡江,進圍金陵;同時令吳越國主錢俶統率吳越軍5萬,由宋將丁德裕監軍,從東麵攻取長州,然後會師金陵;令王明為西路軍,向武昌方向進擊,牽製屯駐在江西的南唐軍隊,使其無法東下援救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