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黃袍加身趙匡胤(一)(3 / 3)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後回師進入汴京皇宮時,見宮妃抱著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回答說是周世宗子。當時,範質、趙普、潘美都在一旁,趙匡胤問他們怎麼處理。趙普等回答說:“應該除去,以免後患。”趙匡胤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就把這嬰兒送給潘美撫養,以後也沒再問起過,潘美也一直沒有向太祖提起這嬰兒。這嬰兒成人後,取名惟吉,官至刺史。

還有一次,趙匡胤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都大驚失色,太祖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不準禁衛去搜捕射箭者。以後果然也就沒事了。陳橋驛在陳橋和封邱(均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處)之間。趙匡胤兵變時,陳橋守門官閉門防守,不放趙匡胤軍通過。趙匡胤隻得轉道封邱,封邱守門官馬上開門放行。趙匡胤即帝位後,反而晉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稱讚他忠於職守,並斥責封邱守門官臨危失職,將他斬首。

趙匡胤喜歡在後園彈鳥雀。一次,一個臣子聲稱有緊急國事求見,趙匡胤馬上接見了他。趙匡胤一看奏章,不過是很平常的小事,甚為生氣,責問他為什麼要說謊。臣子回答說:“臣以為再小的事也比彈鳥雀要緊。”趙匡胤怒用斧子柄擊他的嘴,打落了他的兩顆牙齒。臣子沒有叫痛,隻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齒置於懷中。太祖怒問道:“你拾起牙齒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說:“臣無權告陛下,自有史官會將今天的事記載下來。”太祖一聽,頓然氣消,知道他是個忠臣,命令賜賞他,以示褒揚。

“強幹弱枝”的幹指樹木的主幹,枝指樹木的末枝。中國古代常用“幹枝”來譬喻事物,如天幹地支之“幹支”即由幹枝而來。宋初之強幹弱枝,則以幹指中央尤其是皇帝,以枝形容地方,意即加強中央實權、削弱地方勢力。

在結束五代十國局麵的過程中,宋太祖趙匡胤著重考慮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權的專製統治,使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跋扈局麵不再繼續出現;二是如何使趙宋王朝長期鞏固下去,不再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960年)末,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進叛亂後的一天,召見趙普問道:為什麼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麼好的辦法嗎。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聽了太祖的發問,他便說這個問題的症結,就在於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隻要削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於是一個重建中央集權專製製度的計劃,即“強幹弱枝”政策,就這樣醞釀出來,並逐步付諸實施了。

在北宋中央集權方麵,最重要的是兵權,也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範浚在《五代論》中指出:“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這些話揭示了唐末五代以來,在政治局麵變換中,兵權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從小軍官到殿前都點檢,又從殿前都點檢躍上皇帝寶座的趙匡胤,十分懂得軍事力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宋朝一建立,他就吸取後周滅亡的教訓,加強了對禁軍的控製。

建隆二年太祖鑒於當時已控製局勢,就著手陸續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罷為成德節度使。因為殿前都點檢是宋太祖黃袍加身前擔任過的職務,從此不再設置。由石守信接替韓令坤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並不介意,趙普就向他數次進言說:“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夠自主嗎”?這些話實際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記住陳橋兵變的事件,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采取措施要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