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開國君主李淵(一)(3 / 3)

李淵稱帝長安時,許多隋將割據稱雄,農民起義軍亦稱霸一方,全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李淵稱帝後,重用佞臣、猜忌功臣、愛好酒色,這些都使得他當皇帝後無法有更大的作為。原隋朝晉陽宮副監裴寂,在晉陽時就與李淵是酒肉朋友。他私送宮女給李淵,又常與李淵晝夜賭博飲酒,荒淫無度。晉陽起兵時,裴寂又送五百宮女給李淵,讓他帶著行軍。李淵稱帝後,認為裴寂功勞最大,授其高官厚祿,引為親信。

原晉陽令劉文靜,和李世民一起策動起兵,南征北戰,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劉文靜對自己位在裴寂之下,甚感不平,遂與裴寂發生矛盾。公元619年的一天,劉文靜酒後口出怨言,裴寂等乘機陷害,說劉文靜欲反朝廷,李淵竟聽信其言,殺死劉文靜。李淵賞罰不明,加深了臣子內部的矛盾和鬥爭。

李淵統治後期,廣納妃嬪,安於後宮享樂。在有的妃子挑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關係時,李淵沒能及早製止,反而聽信讒言,致使兄弟之間兵戎相見,發生流血事件。隨著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李淵的思想開始鬆懈下來,安於享樂,對政治事務不再關心,這直接導致了皇儲問題的產生。

李淵想讓幾個兒子和睦相處,但又在立皇太子的問題上,沒有明確的主意,使得兄弟相爭不已。在劉武周大舉南下,攻陷太原威脅長安的時候,李淵親自為兒子李世民送行,還許諾得勝回來後立他為太子。但李世民回來之後,李淵又反悔,聽信後妃們的求情,保留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這直接導致了兄弟之間的不和,成了激烈的太子之爭的導火線。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明爭暗鬥,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公元626年夏,突厥犯境,李建成向李淵推薦齊王李元吉為出征元帥,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驍將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後除掉秦王。不料這一密謀被李世民得知。在這緊急關頭,李世民先發製人,密告太子、齊王****後宮,李淵決定次日詰問。次日,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當太子、齊王途經玄武門時,李世民及部下將其殺死,並讓心腹尉遲敬德帶甲入宮報告李淵。此時李淵正和大臣蕭禹、裴寂坐在一隻小龍船上,蕩漾在南海池中,他見尉遲敬德全副武裝立在岸邊,十分驚駭。尉遲敬德說,太子和齊王造反,秦王已把他們處死,特派我前來保駕,李淵聽後驚得目瞪口呆。旁邊的蕭禹等趕忙勸李淵把國事都托付給秦王,尉遲敬德也敦促李淵下詔,令諸軍悉受秦王節製,以便製止東宮和齊王府軍隊的騷亂。李淵無奈,被迫寫下詔書,命令所有軍隊悉聽秦王處置,並詔立世民為太子。此時,全國局勢基本上被李世民控製,李淵無奈,表示願早些退位。

李淵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沉謀多算、善於決斷、既富遠見、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舊史書把大唐創業之功多歸於李世民,將李淵描寫成一位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人,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

唐朝開國後,許多地方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餘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統一戰爭。

薛舉曾是隋朝金城郡的豪紳,公元617年,先稱西秦霸王,後又稱皇帝,占據了全部隴西,兵力有十多萬人。薛舉起兵也想取代隋朝,自己做皇帝。公元617年12月,李世民率兵在扶風將薛舉打敗,將唐的勢力擴充到隴右一帶,進一步穩定關中局勢。公元618年8月薛舉病死,他的兒子薛仁杲繼續威脅長安。李淵命李世民為元帥第三次出征,這次在淺水原將薛仁杲徹底擊潰,薛仁杲也投降了唐朝,隴西收歸唐朝。

平了薛舉父子之後,李淵又開始對付割據河西的李軌。在李淵建立唐朝之際,李軌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