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亂世明君楊堅(三)(1 / 2)

在我們的概念裏,苦難的背後通常會有這樣幾個關鍵詞,它們是:戰亂、饑荒、奴役和屠殺。而翻開這段曆史你就會知道,他們經曆了怎樣的苦難。不過由於篇幅所限,我們不可能把當時所有的苦難都羅列出來,在此隻舉一個例子吧,我想,一個就夠了。

此事發生在後趙政權統治中原期間。

在這個由羯族人建立的政權裏有兩個很特別的規定。一個是:漢人見到羯人不能叫他們胡人,而必須稱之為“國人”,違者殺頭。另外一個是:“國人”們可以隨意地“拿”走隨便一個漢人的財物,一概無罪。

隻要您是一“國人”,即便您隻當個小兵,就不管他漢人在後趙國裏職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隻要您相中他們的東西了,一句話,拿了就拿了,誰也不能把您怎麼樣!

因為這是您的權利。

與此同時,“國人”們對漢族女子也有一個很特別的稱呼——“雙腳羊”。

而這又是因為在“國人”們看來,這些“雙腳羊”與他們的牧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都是可以用來吃的。

根據史書記載,當後趙政權崩潰之時,其所謂的“雙腳羊”數量仍有二十萬之眾!此時,她們最好的選擇應該是逃走,但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歲月裏,她們之中的很多人早已失去了親人和家園,她們又能逃到哪裏去呢?於是中國曆史上最恐怖最殘忍最悲慘的一幕出現了,正所謂剛出狼窩,又入虎口,由於實在無家可歸,她們之中有五萬名漢族女子不幸落入鮮卑族的慕容部落手中,令人無法想象的是,慕容鮮卑更是能吃得很,就在當年冬天,她們就被當作“軍糧”全部吃完了,其碎骨殘骸堆積如山(還算是吐骨頭的)。

看過金庸《天龍八部》的人都知道慕容複這個人。我想,如果慕容家族的子孫裏真有慕容複其人的話,他不能複國的原因我們已經找到了。

這不怪他,怪他的八輩祖宗們。

我相信,魯迅先生在寫出《狂人日記》之前,也可能看過這段記載。

不過,這隻是那個黑暗時代的一個縮影而已。事實上,此類吃人行為在當時並不鮮見,而各民族各政權彼此之間的集體屠殺,或者說種族式滅絕行為更可謂比比皆是,且十分瘋狂。

史書中有兩段記載可以清楚地說明,此類行為給漢人們的生存和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後果,這也是他們所付出的代價。

“時北地蒼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自喪亂以來六十餘年,蒼生殄滅,百不遺一,河洛丘虛,函夏蕭條,井堙木刊,阡陌夷滅,生理茫茫,永無依歸。”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71年-公元409年),北魏開國皇帝,鮮卑族人。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公元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如此暴行自然會激起中原漢人的強烈反抗,而這種反抗的爆發力也往往比任何時候都可怕、都驚人。比如在後趙政權崩潰之時,那些曾經的“國人”們就被漢人、那些曾經被他們奴役和任意屠殺的對象一次性解決掉了(約有二十萬人)。他們的遭遇令人同情,但曆史的經驗卻再一次證明,越是殘暴和瘋狂,就滅亡得越快。

接下來就是南北朝時代,隨著“五胡”等政權一個又一個地垮掉,公元439年,鮮卑拓跋氏部落乘勢而起,後來居上,他們建立的北魏政權統一了北方。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這些鮮卑人接受了其他民族覆滅的教訓,也逐步認識到了漢人的力量,他們開始嚐試著尋找更好的統治手段。於是,飽受“五胡”浩劫的漢民族開始逐步恢複生機,而她的族人們也因為堅守獲得了回報。

此後,在北魏以後的北朝各個政權裏,到處都是他們活躍的身影。他們無所不在地滲透到這些政權的各個階層,以及軍事、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裏,虔誠等待並默默推動著漢民族的複興。

首先說軍事方麵的。這應當是漢人最早進入的領域,早到什麼時候?早到“五胡十六國”時代,很早很早了。其原因當然是戰爭的需要,戰爭中人是最可寶貴的資源,就不管他是“國人”還是漢人了,能用就行。再說漢人士兵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用著不心疼。所以自北魏以後,北朝各個政權也都是這麼做的,比如北周府兵裏就有大量的漢族士兵。他們最初也許隻是一名小兵,是人家的炮灰,但在戰爭中,他們卻迅速地成長起來,成為一支又一支軍隊的統帥或將軍。為了讓他們更好地賣命,北朝各個政權都給予了他們很多優待,比如封他們為“國公”之類呀,給他們“賜姓”呀等等,這樣的例子有很多,而其中兩個已經算是我們的老熟人了,一個是李虎,另一個就是楊忠。

其次說下政治方麵。這個當然是因為統治的需要,然而能夠進入這一領域並非易事,所以這都不是一般漢人,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