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記》是12世紀中葉,金富軾根據當時尚存的各種古書和其他資料編寫的朝鮮史書。書中記載了高句麗國王的世係資料,是一部朝鮮現存最古老的史書。
但是對《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成書於公元1145年、南宋紹興十五年)關於國王世係的記載中記載的高句麗第十世王——山上王延優其人是否存在的問題,現今還有爭議。
北京大學東語係教授、朝鮮史專家楊通方在論述朝鮮《三國史記》有關高句麗君主世係問題時,認為:高句麗不存在山上王延優其人。據“好太王陵碑”記載:“惟昔始祖鄒牟玉之創基也,……於沸流穀忽本西,(築)城山上而建都焉。不樂世位,……顧命世子儒留王,以道興治,大朱留王紹承基業,逮至十七世孫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二九登祚,號為永樂太王。”
文中說明高句麗王朝第十七世國王為廣開土王。
但朝鮮高句麗王朝時金富軾著《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關於國王世係的記載卻為:1、始祖東明聖王(鄒牟);2、琉璃明玉(孺留);3、大武神王(大解朱留王,無恤);……19、廣開土王(談德)……。根據此記載,比“好太王陵碑”多出了兩世國王。而“好太王陵碑”係好太王死後立於太
王陵側的太王勳績碑,具有極珍貴的史料價值,可據以校正、補充過去史籍記載中的錯誤與不足。
再根據西晉陳壽著《三國誌-魏書-東夷高句麗傳》推斷出山上王延優是誤載的二國王之一此書雲,伯固死,有二子:長子拔奇,小子伊夷漠。
拔奇不肖,國人便共立伊夷漠為王。……伊夷謨無子,淫灌奴部,生子名位宮……“而《三國史記》雲:“山上王,諱延優,一名位宮,故國川王之弟也。……”“東川王,或雲東襄。諱憂位居,少名郊彘,山上王之子……”
據此及史實所載與《三國誌》基本一致。因此,位宮應是東川王憂位居的另一個名字,而不應是山上王延優的另一個名字。再則,《三國史記》提及新大王伯固死時有兩個兒子,未記載還有別的兒子,與《三國誌》中的提法基本一致。但《三國史記》記載繼承故國川王伊夷謨王位的山上王延優時,卻說山上王延優是“故國川王之弟”,也就是說伯固還有一個兒子名延優。這就更加引起並加深了對山上王存在的懷疑。由此說明故國川王伊夷謨與山上王延優二人即故國川王伊夷謨一人,也就是說並不存在山上王延優其人。金富軾在高句麗曆史上多加了一個山上王延優,並把位宮這一名字從東川王憂位居的頭上移到了山上王延優的頭上,顯然是錯誤的。
上述觀點發表後,引起了爭議。延邊大學朝鮮問題研究所的樸真奭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對“好太王碑”文中所記載:“至十七世孫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字樣,列舉了中外史學界存在的三種不同意見。第一種認為,碑文所記“十七世孫”應按行輩算,不應按王位世係算,認為好太王是高句麗始祖鄒牟王的第十七世孫子;第二種認為,“高句麗王朝第十七世國王為廣開土王”,這是按王位世係算的;第三種認為,碑文中“十七世孫”,按王位世係算而不按行輩算,但它應從高句麗第三世,即大朱留王開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