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新生寶寶黃疸有原因(1 / 2)

很多寶寶在新生兒期都會出現或輕或重的黃疸,這難免會讓新爸爸媽媽們焦慮不安,為什麼會出現黃疸呢?這些黃疸會對寶寶的成長造成什麼影響嗎?應該怎樣去處理呢?

由於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特點,約50%~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

足月兒在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5~7天可以消退,但一般不超過2周;而早產兒多於生後3~5天出現黃疸,7~9天可以消退,最長可延長到3~4周。

對於生理性黃疸,無需特殊處理,多帶寶寶到戶外曬曬太陽,能有效幫助退黃,但不要讓寶寶直接在猛烈的太陽下照射,以免強烈的紫外線傷害了寶寶稚嫩的皮膚。

有一種是母乳性黃疸,一般發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養兒上,目前發病機製尚未明確,母乳性黃疸一般出現在生後3-4天,可持續2-3周甚至2-3個月才消失,但除黃疸外,寶寶其他方麵是正常的。經醫生檢查診斷是母乳性黃疸的寶寶,可以暫停母乳喂養一段時間,黃疸即可漸漸退去。

母嬰血型不合也有可能出現黃疸,母嬰血型不合而導致的寶寶黃疸多數出現在出生後2-3天,常見的是ABO溶血,即母親是O型血,寶寶是A型或B型血,寶寶除了黃疸外,還可能有貧血和肝脾腫大的特征。一旦被確診為是新生兒溶血,一定要盡快采用藍光照射治療,絕不可拖延,否則,黃疸進行性加重可能引起膽紅素腦病,如不及時治療,寶寶可能很快會死亡,即便幸存,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藥物也是引起黃疸的可能性之一。磺胺等一些具有氧化作用的藥物,可導致病理性黃疸。有報道,母親在孕期使用過非那根、安定等藥物,會導致新生兒出生後黃疸加重。因此,母親在懷孕期間用藥一定要謹慎,所有藥物的使用,都要谘詢過專業的醫師,切不可擅自用藥。

甲狀腺功能低下症也是原因之一。

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兒,腸蠕動減慢,影響胎糞的排出,導致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最終使黃疸加重。對於這類寶寶,除了黃疸外,還可伴有嗜睡、活動少、反應遲鈍、喂養困難等症狀。

新生兒感染,如新生兒肝炎也有黃疸症狀。

新生兒肝炎大多是由於寶寶還在母親宮內的時候感染了病毒所致,一般在出生後1~3周出現黃疸,並呈進行性加重,同時伴有嘔吐、不愛吃奶、體重不增等表現,大便顏色由最初的正常逐漸變成淡黃色或灰白色,尿液顏色加深。

膽道閉鎖是嬰兒期比較常見的一種嚴重的肝髒疾病,以肝內和肝外膽管進行性炎症和纖維性梗阻為特征,從而導致膽汁淤積及進行性的肝纖維化。一般在出生後2周出現黃疸,並逐漸加重,同時伴有肝髒腫大,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寶寶大便性狀的改變——顏色逐漸變淺。

新生兒產傷和紅細胞酶缺乏、紅細胞形態異常等,都有可能會導致新生兒黃疸。

寶寶生一場病,媽媽就得懸一次心。黃疸是每一個新生兒必須經曆的階段,若是生理性的倒也無妨,然而病理性則不容小覷。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科主任張振洪醫師告訴我們:“寶寶若出現病理性黃疸,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藍光治療,否則將可能惡變為核黃疸,導致腦癱甚至死亡。”

光療是簡單易行的治療手段。

寶寶出現黃疸,最是令父母焦心。患兒到底隻需居家護理,還是要住院治療呢?

張振洪主任表示:“生理性黃疸可以不做幹預處理,一般14天後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黃疸通常建議住院治療。”

光療是一種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的簡單易行的方法。光療通過轉變膽紅素產生異構體,使膽紅素從脂溶性轉變為水溶性,不經過肝髒的結合,經膽汁或尿排出體外。

如果症狀比較嚴重,膽紅素濃度非常高超過18-20mg/dl,且光療無效的患兒,則選擇換血治療。

既然光照可以治療黃疸,有些父母就在家自行用日光燈照射患兒,或者直接曬太陽,這樣做是否也有效的?張主任告訴我們,這樣做也是有作用的,因為各個波長的光對誘發膽紅素的異構都有效,其中藍光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