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介(1 / 1)

譯者序音樂,當嫋嫋的餘音消滅時,還在記憶之中震蕩——花香,當芬芳的紫羅蘭凋謝時,還在心魂之中珍藏。

玫瑰花,待到她死去了,用落紅為她的所愛鋪成錦床;對你的思念也如此,待你逝去了,愛情就枕著思念進入夢鄉。

英國的有些評論家曾經把雪萊說成一個不解世事的小“天使”,隻會吟唱這一類愛情詩。這就限製了廣大讀者對雪萊有一個比較全麵的認識。

雪萊,其實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就認為他是“社會主義的急先鋒”和“天才的預言家”。①雪萊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寫過大量的政治和哲學論文。雪萊豈是一個僅僅寫點愛情和花鳥小詩的人!

佩西·比希·雪萊以1792年8月4日生於英國色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菲爾德·普萊斯。當時震撼世界的法國大革命正在激烈的鬥爭中向前進展。

雪萊的家庭是一個富有的世代貴族,他的父親提摩太·雪萊曾任議員,是舊製度、舊思想的堅決維護者。

從這種門第中怎麼會產生一個“社會主義的急先鋒”、畢生忘我地為勞苦大眾奮鬥的詩人呢?

恩格斯一般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那時即使發生了抗議,也隻是從統治階級自身中發出來(聖西門、傅立葉、歐文),而在被剝削的群眾中恰恰得不到任何響應。”

①雪萊少年時期在英國有名的貴族子弟培養所“伊頓學校”住了多年;他的反抗惡勢力的思想基礎,可以說是在伊頓形成的。

法國大革命的事實向英國統治者證明了:“自由主義”一旦傳染到統治階級內部,會有多大的“危險”。1809年英皇喬洽三世任命基特博士為伊頓的校長。這個基特的信條之一是:“鞭打製”是造成“完人”的一種必要手段。

“孩子們!不許胡思亂想!否則,我要用鞭子抽你們,直到不再胡思亂想為止!”

“說謊是敬畏師長的一種表示。”

這些就是校長的名言。學校提倡讀死書,輕視和鄙視科學。學生中盛行所謂“學仆”製度,低年級的學生必須成為高年級學生的奴仆,不但得為“學長”們鋪床疊被,稍不服從,還少不了挨打。多數小孩子在大孩子的淫威下,隻好做奴仆。

①馬克思說:雪萊是“一個真正的革命家,而且永遠是社會主義的急先鋒”,見《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

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61頁。恩格斯說雪萊是“天才的預言家”,見《馬恩全集》中文版第2卷,528頁。

①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47頁。

雪萊一進伊頓立即嚴詞拒絕服從“學仆製度”,他不聽“學長”的話。

結果,他被宣布為“不軌分子”、“瘋雪萊”,他不象拜倫那樣會拳擊和遊泳,他象一個弱女子,但當同學們圍攻他時,他尖叫,亂抓亂踢地抵抗,或者象野兔似地從包圍中逃出,狂奔到泰晤士河畔,在草地上躺下,看他的狄德羅、伏爾泰、霍爾巴赫的書。這些法國作家是多麼受到雪萊的老師們的仇恨啊!但有一部英語著作把所有這些法國前輩的思想概括起來了,那就是威廉·葛德文的《政治正義論》。他當時最愛讀這部書。

葛德文把一切都說得很簡單。人類如果按他所說的去做,每人每天隻要勞動半小時(後來他改為二小時),依靠機械化之助,勞動輕而生活富裕。

自由戀愛代替舊的婚姻製度。哲學將驅散宗教迷信的恐怖。但是葛德文認為,由於人類自己的“偏見”,人們還不能察覺這些真理。他主張先讓人們接受這種教育。他不讚成暴力行動。

雪萊曾在後來的詩篇中回憶當時的情景,他眼中滴下淚珠,自言自語地起誓;我發誓要成為公正、智慧而自由,我發誓永不自秋,永不屈服於權威,即使我的辦法是沉默。他們野蠻無禮,我要文雅而有禮。他們弱肉強食,我要同情弱者。

雪萊於1810年10月入牛津大學。這兒似乎比伊頓自由一些。他終日沉醉於自然科學的研究,滿屋子堆放著他的物理化學實驗儀器,同時仍讀法國百科全書派盧棱、伏爾泰等人及英國洛克、休謨的哲學、政治著作。雪萊不僅在哲學、政治學等方麵有豐富的知識,他的自然科學知識按當時水平來說,也是驚人的。據金一海爾(King-Hele)考證,雪萊著作中所用的某些天文學數據,竟同我們二十世紀的相差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