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醫心病學的基本概念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居胸中,心包絡圍護其外,功能有三:其一,心主血脈,《素問痿論》曰:“心主身之血脈”;其二,心藏神明,《靈樞邪客篇》曰:“心者,五髒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三,開竅於舌,《靈樞脈度篇》曰:“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一旦心的這些生理功能紊亂,便會導致心病。研究血脈、神明、舌竅病變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機、診斷鑒別、辨證論治、轉歸預後以及預防護理的學科,稱之為“中醫心病學”,其內容還參照西醫病名(主要為心血管係統疾病)和綜述近代研究,並注重當前臨床實際和應用,故冠以現代中醫心病學。
中醫病名學是中醫學特色之一,但其概念廣泛,外延性大,故有完善和限定之必要。西醫病名學比較精確,結合現代實際較緊密,也是其特色所在;中醫辨證論治是精髓,在治療學中獲得療效優勢至關重要。西醫的理化檢查對於診斷識別病變是有效手段。“現代中醫心病學”的研究範圍,應充分發揮中西醫之所長,並試圖做一些學術溝通上的嚐試,既要保持中醫在心病學上的種種特色,更要突出中醫在心病學中的療效優勢,以提髙臨床療效為中心,體現特色,發展學術,使傳統的中醫心病學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在當代心病的醫療保健事業中施展才華,造福患者。
1.2中醫心病學源流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淵藪。中醫理論體係是以藏象經絡學說為核心,並以陰陽五行作為說理工具,闡述人體的生理和疾病的病因病機,以及如何診察病情,確定治則冶法。在五髒六腑之中,心為“君主之官”,至關重要;心主血脈、心主神明,因而心病在髒腑病證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中醫內科學領域裏,心病學是一個主要分支。建立這一分支學科,要在繼承發揚傳統中醫學術理論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既突出體現中醫特色,又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同時,現代中醫心病學展現出其學術內涵源遠流長。
1.2.1“心病”一詞,見於《內經》
“心病”的詞語含義雖然古今有很大的發展,而《內經》中早有記載。《素問藏氣法時論》(討論五髒病傳變取法於四時自然規律的問題)記載:“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心病者,胸中痛,”(較詳細的引文均附錄於篇末,下同)。《素問病傳論》謂:“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心病傳肺而咳,傳肝、傳脾產生相應症狀)。以上僅僅是列舉幾則“心病”詞語出處,而有關心病學的論述,《素問》、《靈樞》中有大量篇幅記載,不勝枚舉。
不僅《素問》提出“心病先心痛”,《靈樞經》中對心病危重證候也有精辟的描述。厥病篇謂:“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可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這一心髒病的征象。我國古醫書中有關心痛的記載,還可以推溯到《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這兩部著作。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抄錄有上述著作,學者從所記載的學術內容考證,認定此書著作年代早於《黃帝內經》。馬王堆漢墓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記載:“臂太陰脈,其病:心痛、心煩而噫。”《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臂钜陰脈,其所產病:胸痛,脘痛,心痛,四末痛,瘕,為五病。”其中都有“心痛”。如果再往前追溯,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象形文字“心”字,可見先民對心髒解剖形態結構也已經有所了解,因而對劇烈心痛、“胸中痛”等症狀與心髒疾病聯係起來不難理解。學者研究發現:“在帛書中卻完全沒有摻入五行學說的痕跡。”因而是在《黃帝內經》成書的年代,五行學說盛行於世,它是樸素唯物主義的古代哲學,當時人們采用它去總結醫療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升華產生出藏象經絡學說等經典醫學理論。追溯這一中醫學發展曆史軌跡,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諸如真心痛描述之類的遠古醫學精萃,都是來源於人類的直接實踐經驗,而這些科學實踐的結晶是很有價值的。
1.2.2中醫心病學的發展
首先,《內經》奠定了中醫心病學理論基礎。《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六節藏象論》:“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麵,其充在血脈。”心主血脈,心主神明的人體生理理論由此而確立。進而由藏象經絡學說更為廣泛地闡述中醫有關心病的生理病理以及各種症候征象,以此基本概念為起點,後世發展為心病診斷、治則以至於臨證方藥。從臨床醫學發展的角度而論,《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曆來為中醫界奉為診治心病之圭臬,它標誌著古代中醫臨床心病學已經初具雛型。張仲景著作中對“胸痹”證治做了較全麵的玲述,創製了瓜蔞薤白湯等有效方劑。張仲景學說在隋唐得到較大的發展,例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詳細列述心痛候、久心腹痛候、心痛多唾候、心痛不能飲食等,在心係疾病認識上前進一步。《千金》、《外台》的突出成就在於心病臨床方藥應用方麵,例如,早在我國盛唐時期開元年間的《開元廣濟方》中就記載了“吃力伽丸”,後來,王燾在《外台秘要》中引述《開元廣濟方》的記述。“吃力伽”是白術藥名的梵語譯音,也就是說最初叫白術丸,到宋朝《太平和劑局方》改名為蘇合香丸,並且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心病以辛香走竄、開竅通絡方藥盛行一時。
至今,蘇合香丸仍然在心病臨床中經常采用,並且,冠心蘇合丸新藥研製也是脫胎於古代“吃力伽丸”,由此可見唐代臨證經驗影響深遠。張仲景以降,曆代醫家著作中都對心病學詳加記載,代有發展。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記述了“卒心病”等心病學內容;晉王叔和《脈經》指出:“心病,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宋代官修方書《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中,心痗學內容十分豐富,例如《聖惠方》收載治“卒心痛”與“久心痛”諸方;《聖濟總錄》列有“心痛門”,對心病病證描述尤詳。宋代方書如用和《濟生方》、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都在心病論述方麵各具特色。(至於《千金》、《外台》、《局方》的精辟記載,前麵已舉例說明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中最後一位醫學家,朱氏豐富的醫療經驗,經過戴元禮等髙徒整理而成為較有係統的臨床醫學著作,中醫心病學在元末明初之際同樣得到較為係統全麵的闡述。明清醫學家在繼承前人經驗基礎上對心病有所發揮,王肯堂、張景嶽、李中梓、陳士鐸、張璐、沈金鼇、林珮琴、王清任、高鼓峰等,在其醫學著作中詳細記載了他們的臨證心得體會。
如《證治準繩》明確指出:“心痛在歧骨陷處、胸痛則橫滿胸悶,胃脘痛在心之下。”對三者鑒別診斷記述清楚明了;又如張景嶽講到“怔忡之病”古無其名,“其在《內經》則曰:胃之大絡,名曰虛裏,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他對心律失常的觀察詳細,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發揮經典之論。王清任《醫林改錯》所創立的活血化瘀治法及其方藥,在當今中醫心病臨床中廣泛應用,活血化瘀法為冠心病等治療研究開辟了新的契機,推動了學術的發展。近代醫家對心病的觀察超出前賢,如唐宗海對心病證治有很深的造詣,從他的著作中體現出,唐氏已初步將“風心麵容”、“貓喘”以及頸動脈異常搏動和怒張,與水腫、吐血聯係在一起,反映出在風心病方麵的診療水平。(《血證論》在“吐血”篇章中描述及“乳下動脈辟辟彈指,頸上動脈現出皮膚”,“頸脈動,麵赤色”等)。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曆史上中醫心病學發展的概貌,《現代中醫心病學》正是建立在前輩積累的豐富醫學文化遺產和當代醫家在全麵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得現代中醫心病學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