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音的高低的暗示“高”,“輕”,“明”等的暗示,用高音;“低”,“重”,“暗”等的暗示,用低的音,是古來許多作家所通用的方法。但最有力地運用這方法的,要算瓦格納(Wagner)的歌劇《羅恩格林》(Lohengrin)的前奏曲。這前奏曲隻是名稱為前奏曲而已,其性質與其他同名的樂曲不同,今略略說明之。前奏曲一語是從拉丁語pre-ludium直譯而來的。原文又從同國語動詞praeludere(prae是前的意思,ludere是演奏的意思)而來。法語之prélude,英語之prelude,意大利、西班牙語之preludio,德語之Préludium,都是直接或間接從這拉丁語生出來的。劇,詩,或事件等的所謂prelude,有種種的意義,或者意思是短的歌章,動作,發生事項,狀態,或者意思是別的動作,事件,狀態等的序。但音樂上所用的前奏的意義及用法,最為接近於語源的原義。本來是短的,接席風的序奏,後來又為了本曲要使聽者的耳準備,定了一種自由的形式。再來,雖非本曲的前奏,在同樣有自由的即興作的性質的,獨立的短小樂曲上也應用這個名稱了。其中最有名的,是肖邦的二十五首前奏曲。這二十五曲都是獨立的樂曲,並非別的什麼的前奏。李斯特(Liszt,匈牙利浪漫樂派作家),德彪西(De-bussy,法蘭西現代樂派作家),斯克裏亞賓(Scriabin,俄羅斯現代樂派作家)等也作有許多好的前奏曲。日本世界的音樂作家山田耕作也有幾個佳作。巴赫(Bach)的名高的《平均律鋼琴曲集》(WohltemperierteKlavier)中的四十八前奏曲,也可說是續於這等曲後麵的賦格(fugue)的前奏;也可說是全然獨立的樂曲。以上是就器樂說的,至於歌劇,則稱為Préludium,或純粹的德語Vorspiel(前奏曲)。這與“序曲”(德ouverture,英overture)須得明了區別,不可混同。“序曲”是全然獨立的樂曲,前奏曲則是直接導入本曲的。最初用前奏曲於歌劇的,是格魯克(Gluck,歌劇改革者,奧地利人)。他的前奏曲,直接導入於歌劇的第一幕第一場,在某程度內又為了這前奏而準備。瓦格納的初期作品,像《黎恩濟》(Rienzi),《飄泊的荷蘭人》(DerfriegendeHollander),《湯豪舍》(Tannhuser)等也用序曲。但自從他公表了歌劇中的音樂應該一貫繼續的意見以後,他就舍棄那完全獨立為別種音樂的“序曲”,而采用“前奏曲”,就從現在所要述的《羅恩格林》開始實行。這是從一八四五年至一八四八年的作品。瓦格納的前奏曲,也無一定的形式,惟其方法常常用二三個明快的“主導動機”(Leitmotif)使美麗地展開。現在所要述的《羅恩格林》的前奏曲,主由“孟撒爾伐特動機”構成。此歌劇所演的是孟撒爾伐特國的聖杯的傳說,其前奏曲以神聖的孟撒爾伐特國的聖杯的行列為內容,故曰孟撒爾伐特動機。動機(即motif)主題在小提琴用稀薄又明快的音演奏的最高音域中出現,漸次低起來,遞換以低音的樂器,通過了長明頂點後,增加音的充實及強大,次又徐徐地高升,好像漸漸升入了稀薄的高的天空中,終於在天空的一角像一抹白雲似地消失了形影。試留意傾聽這等一切手法,似可分明聽出一群天使守護著聖杯降臨大地,賜福給人間而供奉於基督之後(據瓦格納自己說),“再飛騰而升天”的故事。且實際地描出其光景,使人感到生彩躍如。
(三)由於樂器的特性的暗示樂器,在音色上有陽性的及陰性的;在表現力上有女性的及男性的。管弦樂中所用的樂器,其特色的差異尤其分明。這等樂器的特性,正是智巧的作曲家所利用以縱橫發揮其音畫的妙技靈腕的重要的手段。在近代樂家中稱為“色彩家”(colorist)的人們的作品中,用音來達到巧妙的色彩的效果的頗多。
普通因為小提琴,長笛(flute),B調單簧管(Bclar-inet,一種木管)等,是可以自由奏出高音的樂器,故派它們當女性的職司;大提琴(cello,大形提琴),低音單簧管(bassclarinet),低音長號(basstrombone,一種喇叭)等低的音域為其領域,故派它們當男性的職司。波希米亞最大作曲家斯美塔那(Smetana)曾在其傑作《我的祖國》(MáVlast)中的“撒爾卡”(Sarka)中,用單簧管與大提琴來演奏撒爾卡與武將間的戀愛的二重曲。
又從大體分類起來,管弦樂器可依其材料與性質而分為管樂器與弦樂器二種。管樂器又可分為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此外,還有稱為打擊樂器的鍾鼓之類,但不是主要的。弦樂器,從其音色,又從其表情自由的一點看來,最近於人聲。這類樂器有明快、圓熟的音色,長短強弱,自由自在,其彈奏方法差不多可以生出一切的效果來。其中豎琴(harp)用金屬製的弦,其表情的力與提琴(小提琴)屬的弦樂器略異。但在其明快、清朗、澄澈的一點上,有一種莫可名狀的惝恍的特性。木管樂器均有柔和、優婉之感,大體是女性的。銅管樂器的音太銳,隻適用於野外樂。但其音能波及於很遠的地方,高音者適於表現闊達,暢明之感;低音者適於表現雄偉,壯大,豪放,森嚴之感。屬於高音部的銅管樂器倘巧妙地使用弱音時,可喚起一種像木管樂器所發的優麗柔和的感情;強音地吹奏時,又可發生一種與屬於低音部的樂器同樣地表示男性的性格的一麵,即粗野,粗暴,有時野蠻,殘忍等的感情。格魯克(Gruck)曾利用這性質,在其所作的歌劇《奧爾菲斯與尤麗狄茜》(OrfeoedEu-ridice)中用銅管樂器奏地獄的音樂,用弦樂器奏天國的音樂。
(四)由於旋律,進行,和聲的暗示音階因了第一個半音的位置,而分大小兩種音階(即大音階與小音階)。即大音階在第三音(mi)與第四音(fa)之間有第一半音,主音(即第一音do)與第三音(mi)之間的距離(音程)為兩個全音(即大三度);小音階則在第二音(si)與第三音(do)之間有第一半音,主音與第三音之間的距離為一全音與一半音(即小三度)。大音階與小音階二語,在英語用拉丁語形容詞的大小比較級,名大音階為major(即較偉大),小音階為minor(即較弱小),這二名詞隻是表示出音程的大小的差別。在德語,大音階用Dur(即硬),小音階用Moll(即軟),意即“硬調”與“軟調”。這明明是為了第三音升高半音者有“硬”的感情,即陽性的,男性的感情;反之,第三音降低半音者有“軟”的感情,即帶著陰性的,女性的性質。又如,以音階的各音為根音(即主音)而構成三和弦(triad)時,可得大三和弦與小三和弦,前者為陽性的,男性的,後者為陰性的,女性的,也與大音階小音階無異。軍隊進行曲,凱旋進行曲,祝祭進行曲,婚禮進行曲等,常以大調為主調而作曲;反之,葬禮進行曲,哀傷曲,安魂曲之類,必用小調,便是一例。性格傾向於悲觀的柴科夫斯基(Tschaikowsky,俄羅斯現代大樂家)的有名的交響曲,第二,第四,第五,第六,都是用小音階作曲的。《悲愴交響曲》(SymphonyPathetic)的第四樂章,即終曲,是“哀痛的柔板”(adagiolamentoso),有“自殺音樂”之稱,悲哀無極的絕望的聲,慟哭的叫,無奈的哀泣的音,充滿在全樂章。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SonataPathetique),是c小調的。又貝多芬與朱西阿爾提伯爵的女兒朱麗葉塔(GiuliettaGiucciardi)之間的浪漫的悲戀的產物《月光曲》(MoonlightSonata),是用升c小調作曲的。又他的拔群的葬禮進行曲作品三十五的奏鳴曲,也是用降b小調的。小音階,小和弦的帶哀愁調子,陰鬱的情緒,實在是吾人預想之外的事!試就風琴或鋼琴彈一小三和音的琵音看(arpeggio,即將和弦上各音神速地連奏,樂譜寫法是在和弦旁加︴)。彈不到三遍,一向晴爽著的諸君的胸懷恐怕就要陰暗起來,睫毛裏似乎要湧出無名的淚來。
又在旋律的進行上,有上行與下行之別。上行的表出生誕,向上,進取,希望,憧憬等,暗示物體的升騰,發揚,權威,勢力的扶植,伸長,興隆。反之,下行的表出衰頹,退縮,絕望,消沉,暗示物體的墜落,下沉。突然的下行暗示放棄,滅亡;徐緩的下行暗示反省,威力的失墜等。又旋律在高聲部的繼續進行暗示雄飛,榮達,繁昌,得意等,有時又有輕佻浮華之感;反之,在低聲部的繼續進行,訴述雌伏,不遇,韜晦,失意等情,有時又有質實,沉著,隱忍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