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完最後一個字符,長長舒了口氣,想到終於能夠暫時擺脫這些“枯燥”的理論,心中既有寬慰又有失落。選擇編寫這本教材,始於編者多年來從事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經驗以及對藝術理論問題的深入思考,雖然有關藝術理論的教材已經很多,但如何為高校藝術類學生提供一本簡而易懂且體例完整的藝術理論教材卻始終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幾經討論,我們最終將此意定為本書的目標,並確立了編寫大綱以及整體風格。
為把深奧枯燥的理論深入淺出地道出,更易於為閱讀者所接受,我們在編寫過程中加大了實例部分,尤其是大量引用了中國本土的藝術實例,如文學、音樂、電影、美術、戲劇等,力圖喚起讀者的閱讀體驗,更好地理解相關理論,從而形成二者相互交流的雙向過程。此外,對於藝術理論方麵的前沿問題,本書也有所論述,希望能夠引發學生進行延伸閱讀與思考,並利用所學理論來分析當前的藝術活動、藝術現象,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本土化、當下化進程。
理論的探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新的藝術形態的出現,藝術理論將隨之不斷更新。古老的藝術理論問題與現代的藝術現象相互交映,撞擊出新的火花。藝術起源於何?藝術何為?麵對此類難題,雖然我們仍無法全然解決,但並不妨礙我們與廣大讀者一起,共同探尋藝術理論之路,並在其中感受美的存在,領悟美的真諦。
本書是集體智慧與勞動的結晶。本書理論體係、框架結構、寫作體例的製定,以及全書的統稿修訂工作由山東輕工業學院的鄭豔、唐濟川與鄭州師範學院的丁偉負責。具體寫作分工如下:緒論、第三章、第四章由唐濟川撰寫;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由鄭豔撰寫;第一章由馬秀萍(山東工會幹部管理學院)撰寫;第五章由唐心恬(山東師範大學)撰寫;高紀洋(山東輕工業學院)參與了第五章、第七章部分內容的編寫;孫聰(山東輕工業學院)參與了第三章部分內容的編寫,及全書圖片的篩選編輯工作;宋榮欣(洛陽理工學院)審閱了全稿。由於水平有限,加上時間倉促,書中錯誤與漏洞在所難免,誠望藝術理論界前輩、同仁,以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借鑒了國內外眾多理論專家、學者的諸多研究成果,並選用了許多藝術家的作品。凡注明或未注明出處者,均在此表示誠摯謝意!
感謝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關心與幫助,感謝出版社領導與編輯們的辛勤與付出,感謝親朋好友的理解與支持。如果沒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本書難以順利麵世,由衷地感謝你們!
作者於濟南大學城正心齋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