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國家態勢(2 / 2)

蔣介石鼓勵打氣,最終仍要求手下將士發揚奮勇犧牲之精神,予日軍以更大的打擊。

淞滬抗戰從8月至10月已延續兩個多月,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之下,日軍雖增援了6個師團,且武器裝備上占有很大優勢,但仍不能解決戰局。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價,這對其速戰速決戰略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淞滬會戰進入10月底和11月初,中國軍隊雖處於被動地位,一再後撤,但仍控製上海,這無疑是與日本當初的判斷和盤算背道而馳的。日本是個島國,資源有限,同中國這個龐然大國比拚耐力和韌勁,是萬萬消耗不起的,因此惟一途徑即是速戰速決。此時,日本統帥部對於日軍經數次增兵後依舊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甚至沒能從根本上改變會戰態勢,感到極為惱怒,同時也大為焦急。大本營經過審慎研究商討後,認為中國已傾全國兵力之五分之三雲集上海,已然擺出決戰架勢,而此前日軍一直放主力於華北方向尋求決戰無異戰略部署的浪費,因而提出目前刻不容緩的是迅速結束上海戰役,並決定將戰略重點轉向華中、華東。為此,決定成立華中方麵軍,日軍統帥部還於10月20日下令從華北和國內抽調第6、第18、第114師團,國崎支隊(第5師團第9旅團),獨立山炮第2團,野戰重炮第6旅,第1、第2後備步兵團等部隊共約12萬人,組成第10軍,由柳川平助中將擔任司令官,準備實施登陸作戰以打開局麵。同時命將在華北的中島今朝吾第16師團轉隸上海派遣軍序列,淞滬前線日軍兵力至此增至27萬人。其中包括陸軍9個師團另2個旅團、海軍第3和第4艦隊主力及空軍力量。

日軍第10軍的作戰要領方案是:一、預定在10月末或11月初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地域登陸,主力以快速突進方式向黃浦江之線前進,攻占鬆江,切斷滬杭鐵路,一部向閔行渡河點前進,策應上海派遣軍作戰;二、渡過黃浦江之後向上海以西及南方攻擊前進,與上海派遣軍配合消滅上海周邊的中國軍隊。

10月30日,參加上海方麵作戰之日本兵力達兩個軍近10個師團,比整個華北戰場日軍的全部兵力還多兩個師團。此外,日本海軍也加強了華東方麵的作戰力量。10月20日,日海軍以第3艦隊為骨幹力量,抽出部分艦艇,編成第4艦隊,以“足柄”、“天龍”、“龍田”、“夕張”及第4、第5水雷戰隊。而由第3、第4艦隊組成“中國方麵艦隊”,長穀川清中將任司令官並仍兼第3艦隊司令官。

上海已成了中國的主戰場,日軍稀裏糊塗地被蔣介石吸引到了華東。鬆井石根為打破上海戰場僵局,決定放棄正麵的消耗戰,計劃在上海的戰略後方登陸。左右選擇,他把登陸地點選在了上海南方的杭州灣北岸。這裏海岸線平直,近岸有近40尺以上的水深,是淞滬地區最良好的登陸場所,日軍登陸後如占領鬆江,即可切斷滬杭鐵路,與北麵的上海派遣軍配合,對淞滬地區之中國軍隊形成戰略大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