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年輕人主導的時代,三十歲就當上了經理總裁,年收入上百萬的人就在你身邊,即使是在股票上市的大公司裏,也開始出現臉上難掩稚氣的年輕主管。一些年輕人看到報道真是既羨慕又嫉妒,心想大概隻有博士、碩士級的高學曆者才有機會,其實不然,既使是專科畢業,一樣可以擔任知名企業的管理者。究竟該怎麼做?看完本章,你就知道,成為白領和成功人生其實很簡單,因為你掌握了他的心理,你還不知道怎麼做嗎?
一.脫穎而出有何策略
做事都要講究方法,特別是要把事情做好,就更需要學習和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下麵的方法可助你一臂這力,讓你脫穎而出。
1.優化自我形象
形象不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一個組織都很重要,直接關係要個人事業、婚姻的成敗,關係到企業的生存發展。優秀的自我形象,能贏得他人的好感、信賴與支持,贏得上級的賞識,使自己充滿自信。優化自我形象可以從下麵幾方麵去努力:
(1)工作能力,精益求精,給人以負責的形象。
(2)控製情緒,深沉穩健,給人以成熟的形象。
(3)辦事利落,不拖不延,給人以幹練的形象。
(4)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給人以信賴的形象。
(5)待人以禮,不恥多問,給人以謙和的形象。
(6)衣服整潔,發式成型,給人以整潔的形象。
(7)詼諧幽默,表情豐富,給人以達觀的形象。
(8)精神飽滿,步伐矯健,給人以健康的形象。
(9)博覽群書,勤思善斷,給人以智慧的形象等等。
2.學會表達自己
美玉藏於深山,人不知其症狀;黃金埋於地下,人難識其貴。優秀的人才如果深藏不露,人們就不能看到他存在的價值。所以無論是在求職、商業或其它競場合中,都要學會表達自己、推銷自己,從而讓別人認識你。如何表達自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西方心理學家李雷(T.F.lesry)概括出人際關係行為的8種模式:
(1)由管理、指揮、指導、勸告、教育等行為,導致尊重和服從的反應。
(2)由幫助、同情和支持等行為,導致信任和接受的反應。
(3)由合作、同意、友好等行為,導致協助和溫和的反應。
(4)由尊敬、信任、讚揚、請求幫助等行為,導致勸導和幫助的反應。
(5)由害羞、禮貌、服從等行為,導致驕傲、控製等反應。
(6)由反抗、疲倦、懷疑、異樣等行為,導致懲罰或拒絕的反應。
(7)由攻擊、懲罰、不友好等行為,導致反對和反抗等反應。
(8)由激烈、拒絕、誇大、炫耀等行為,導致不信任和自卑的反應。
根據以上模式,恰當地表達自己,相信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3.開拓“處女地”
在科學研究或產品開發中,常有一些無人涉及或問津的“處女地”,他們完全被人所遺棄,或為人所忽略,如果一旦有人在這些方麵創出成績,則往往會一鳴驚人。
有位叫沈為眾的年輕人,他原是蘇州打字機二廠的模具工人,自幼喜愛刻圖章、畫畫、書法。有一次,他突發奇想,想在頭發上刻字。經過多次失敗,終於在頭發上刻出詩句,這些字要用顯微鏡才看得見。這幾根頭發被送到香港展出,大為轟動,香港報紙用“曠古奇今,驚人絕藝”套紅大字讚譽沈為眾,被譽為“青年發刻藝術家”。
要想開拓“處女地”,一是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勤於思考,不忽略日常生活的一些細節。牛頓從蘋果落地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得在浴盆中發現了浮力定律。絕非偶然,而是長期思考、觀察的結果;二是要有創新世界和冒創險精神;三是要持之以恒,堅忍不拔。
4.“借腦”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尚書》雲:“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古人就非常強調勤學好問,集思廣益,從而借用他人智慧。陳壽在《三國誌》中說:“能用眾力,則無失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也。”
那麼,如何運用他人智慧“借腦”呢?一是可多讀一些成功者的傳記、故事,鑒前人之成敗,考自己之得失;二是多讀些成功學和心理學著作,用科學的思想和方法指導自己的行為;三是不恥多問,多向周圍人請教;四是多聽別人見解,仔細雨思考後再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一方麵可以借鑒別人的觀點;另一方麵可以少犯錯誤,從而營造脫穎而出的機會。
二.要爭取到第一線工作
第一線的工作是為你的公司創造財富的工作崗位,是公司賺錢的命脈,與公司的盈虧發生直接的關係。
有些時候,企業中第一線的工作與後勤工作這間的界線並不明顯,但第一線的工作包括銷售員,銷售經理,產品經理,工廠經理,市場經理,工長,監工和總經理等人的工作。後勤工作則包括律師,策劃人員,資料員,研究與開發人員以及各種行政人員的工作。第一線的工作人員直接幫助企業贏得並保住用戶。而後勤工作人員隻能間接幫助企業贏得用戶,留住用戶。既不能贏得用戶,又漢有保住用戶的工作人員,屬於多餘人員。
在大多數企業裏,都把人員主要安排在行政管理部門或者銷售部門。行政管理人員盡管也需要較高的素質和才幹,但他們畢音樂家是企業裏舉足輕的人物,企業的興衰存亡也不依賴他們。
如果你已經幹上了後勤工作,那你要心中有數,這隻是一個暫時的工作崗位,一塊跳板,為日後掙錢做好準備。
在你供職的企業中,你必須清楚地了解哪些工作是第一線工作,哪些工作是後勤的工作,一定要找到正確的工作崗位。
三.如何追求有效率的作風
所謂有效率的作風就是最適合當時情況的作法。所謂無效率的作風就是對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情況下都使用一個模式。
做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不能一個模式到處去套。
你之所以被雇用,可能是因為你表現出來的那種有主見的作風正是當時那個公司所需要的。但是,如果你不繼續錘煉出更我風格的話,你很可能最科被解雇。如果你不能表現出一種能力去適應公司現在的作風,經理部門將找人替換你。上司們很高興能夠找到一個具有多種作風素質的人。這將有助於實現他們的最終目標,即保持公司的平衡和發展。
有一些作風顯然是行不通的:態度生硬粗暴,不願意傾聽人家的意見,搞不好人際關係,對別人沒有同情心等等。下麵這些作風是有效的:作事果斷,善於同別人合作,真誠坦率,能夠傾聽集體的意見。
四.如何培養創造力
創造是一個迷人的字眼,有了創造,才確證了人的價值所在。人有任何動物所不具有的創造意識,這就是喜新厭舊。越是現代人,喜新厭舊的創造意識就越強。試想,人沒有這一心理,北京猿人住的周口店洞穴就變不成當今廣州的“白天鵝”;沒有這一心理,就永遠隻會用兩腿走路,絕不可能登上月求,飛向太空。總之,沒有它,就不會出現人類的整個文化財富。正因為如此,創造的行為才受到人類世代的謳歌和讚美。
那麼什麼是創造呢?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阿伯特·森特——喬文吉給它下了一個通俗的定義,這就是“見他人之所見,想他人之所想”。諸如無數人看過蘋果熟透落地的現象。卻隻有牛頓一人由此領悟出萬有引力定律。如何培養你的創造力呢?這是本章的重點。這裏,我們試圖從反麵上提幾點意見和方法讓你參考。根據專家們大一的實例研究認為,如果你能經常避免以下10種傾向,那你的創造力就可望成功發揮了。
1.習慣性思維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曾經在實踐證明為有效的方法和對策可能成為一種習慣,而我們對許多事情的處理都是由這種習慣來決定的,這樣是否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呢?顯然未必如此。這種單憑習慣或先例來決定思考和行動的方式,往往忽視了隱藏著的創造契機,它對創造力的發揮是不利的。你必須凡事多問問:“為什麼要這麼做?”“除此之外,有何別的方法?”“如果沒有這一部分,全局將會怎樣?”等等問題。如此尋根究底,就一定能找出改進的途徑,發掘創造力。
2.片麵觀點
由於經驗的積累,人們對於某些事情往往見端倪就概知全體。然而,這也會帶來一種弊病——單憑表麵來判斷一切,不做深一步的思考。例如,某群在單位任辦事員,工作勤懇,每天大家都下班了,惟有他還在處理一些沒有辦完的工作,就連周末假日也不例外。大家感到他的工作熱情很高,這種人理所當然地常常受到讚揚。可是,如果從工作效率或是具體的工作方法來看,那他就不值得表揚。因為隻有他一個人每天要加班加點,如果不是自身就是工作中或許有什麼毛病。用片麵的觀點看待事物,會妨礙你正確了解周圍的狀況和有效地收集有關信息,使創造力的發揮遇到困難。
3.視野狹窄
一次,某工廠接到一項特殊的加工任務,要在微小的鑽石上打兩個孔。那些經驗豐富的老鉗工絞盡腦汁,依然想不出好主意,於是把難題推給一些新手去解決。結果,出人意料的是他們隻花了兩個鍾頭的時間就圓滿解決了。那些老鉗工,雖然有著高超的技藝,但對鑽孔的新方法卻想得很少,所以空有滿身技藝也是無從施展。大量的統計資料表明,創造力並不一定與技術水平、專業知識水平成正比。專業知識過於集中而造成的視野狹窄,容易忽視一些有相關聯係的信息,使創造力大受影響。
4.回避問題
人有一種惰性,就是對各種變化有一種本能的抵製。人們老是說:“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現實的,”總愛把現實存在當作最合理的狀態,把創造力未能充分發揮看成是正常的現象。一旦有人要對現狀提出挑戰,便會受到各種非難,甚至被看做“空想家”、“怪癖”等等。西方有句古諺叫做:5%的人主動思考,5%的人自認在思考,5%的人被迫在進行思考,而其餘的人一生都討厭思考。這話未必準確。卻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人有回避思考的傾向。
5.目的意識薄弱
創造力決非像神話中所描繪的那樣在某一天早上突然隆臨到你的身上,創造力是靠充沛的創造欲望和強烈的創造動機來驅動的。大量的觀察和研究都證明,創造動機小足的人,無論你怎樣激勵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成果。創造力是個人內在的素質,必須靠自己去培養,而動機意識薄弱正是創造力埋沒退化的主要原因。鬆下電器公司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和本田技術研究所的本田宗一郎,以及提出噴氣發動機設想的懷特等人,他們不甘於滿足現狀,執意進行改革,正是由於這種執著的信念,促使了他們的成功。
6.不良情緒的障礙
如同人的思考能力一樣,不良情緒也是人的一種天性。這種天性常常會阻礙創造力。壞情緒會使你的頭腦簡單化,擾亂你的創造思考,容易鑽牛角尖。此外,怕失敗,怕被嘲笑,怕挨批評,怕被孤立這些不良的情緒,都會使你的創造力受到壓抑。
7.好奇心枯竭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總認為一切都平淡無奇,沒有什麼值得特別注意的,這種人即使接受新的情報信息也往往會忽略過去。而另一種人的反應就大不一樣,他們對於事物總抱有一種新鮮感,哪怕是問題的細枝末節也不放過,總想多知道一些東西。這就是好奇心強的表現。就象砂粒刺激了河蚌而產生了珍珠一樣,好奇心激發發明和創造。對一切熟視無睹,無動於衷的人,創造力永遠不會垂青於他。
8.隨大流傾向
人作為集體的一員與大家工作、生活在一起的時候,往往會讓某種形式改變自己的個性。雖說組織起來的人們不一定要求每個成員都是同一種類型。但在同一組織或集體中的人往往有一種“必須這樣行動”的約束,而實際上,人是各有特點的,對於同一件事,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處理。這比旨求一致的方式要好得多。當遇上一些自己也無法理解的做法時,人們往往會用“大家都是這麼幹,我也隻有照辦就行了”這樣一種輕鬆的理由來說服自己。這就難免走進因循守舊的死胡同。
9.書本知識的累贅
有著較高的文化知識,並不一定就能夠解決問題。當然,如果是應付考試,那另當一回事,但考試隻能測定你學習的程度,同創造力是大不相同的。在實際事務中,有睦問題光憑知識是無法解決的。某項工作的“手冊”之類的東西,但你仍無法從中得到有關創造性工作的訓練。學校裏常有這樣的情形,當老師表示下次要提問一些問題時,學生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問該看些什麼憶,這樣,學生對書本的依賴性太強,縱然有“滿腹經綸”,在實際工作中也可能會一籌莫展。所以,一切不可拘泥於書本知識,重要的是鍛煉自己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