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是一項高難度的技巧,要根據不同情況運用不同的拒絕藝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雖然應當提倡適時地表達“不”,但真正能愉快地接受“不”字的人恐怕沒有幾個。相反,斷然的拒絕必將導致對方的不滿;輕易地、直截了當地說“不”,隻會讓人認為你是一個毫無誠意的人。著名心理學家傑·達拉多認為,人的攻擊行為的產生,常常以欲求得不到滿足為前提。如果我們一遇到需要否定的場合,就連聲地說:“不,不,不!”不僅表現了我們的淺薄幼稚,而且很有可能破壞人際友誼,斷送組織與公眾之間的良好關係,毀壞組織的形象。換句話說,我們在拒絕別人時,要學會用美麗的語言,這樣才更容易讓人接受。
啟功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在上世紀70年代末,向他求學、求教的人就已經很多了,以至先生住的小巷終日不斷腳步聲和敲門聲,先生自嘲說:“我真成了動物園裏供人參觀的大熊貓了!”有一次先生患了重感冒起不了床,又怕有人敲門,就在一張白紙上寫了四句:“熊貓病了,謝絕參觀;如敲門窗,罰款一元。”先生雖然病了,但仍不失幽默。此事被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先生知道後,專門畫了一幅漫畫,並題雲:“啟功先生,書法大家。人稱國寶,都來找他。請出索畫,累得躺下。大門外麵,免戰高掛。上寫四字,熊貓病了。”後來啟功的摯友黃苗子,為了保護老朋友,遂以“黃公忘”的筆名寫了《保護稀有活人歌》,刊登在《人民日報》上,歌的末段是:“大熊貓,白鰭豚,稀有動物嚴護珍。但願稀有活人亦如此,不動之物不活之人從何保護起,作此長歌獻君子。”呼籲人們應該真正關愛老年知識分子的健康。
大家看了上麵這則故事一定會發出會心的微笑,但是在微笑之後大家是否還會感到一點苦澀呢?誠然,作為啟功先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他的身體實在支撐不起。那麼,直截了當地拒絕人們的所求這又不符合先生做人處事的原則,所以,最後才采用了美麗的語言,幽默式地拒絕了求教者,亦可以稱之為無奈的拒絕。由此可見,同是拒絕求人者,不同的拒絕方式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的拒絕能讓人接受和理解,而有的拒絕則使人仇視和反感。拒絕應該注意方式,講究藝術,用美麗的語言會使人更容易接受。
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這給我們一個思考:忠言一定要逆耳嗎?順耳的語言就不是忠言了嗎?其實,美麗的語言更容易讓人接受,狐狸不就是用美麗的語言騙取了烏鴉嘴裏的肉嗎?婉轉動人、感人肺腑的語言代替那種開門見山、尖酸刻薄、直截了當的語言會讓人感到身心愉悅、欣然接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拒絕是一門學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想要學會拒絕,必須對自己有一定的約束,思想上必須有一道防線。一個放縱自己的人,永遠都學不會拒絕。其實,很多時候,適時的拒絕,會贏得別人對你的暗自敬佩。對上司的拒絕,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需要智慧;對有求於你的人的拒絕,不僅需要你的謙恭,更需要你的真誠。有了勇氣,你的智慧才能得以發揮。你的拒絕也會變得妙趣橫生;有了謙恭,你的真誠才能使人相信。
美麗的語言會使人感動,讓人更容易接受,在拒絕中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