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研究背景及意義(1 / 1)

1.1.1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港口作為交通運輸的樞紐和對外交流的門戶,在促進國際貿易和區域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港口布局、適度的港口投資和高效的港口運營是我國發展港口經濟和擴大國際貿易的重要保證。港口的運輸功能、工業功能和商業功能的發展,不僅加速了所在區域城市化的進程,還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港口經濟指以港口及臨港區域為中心,港口城市為載體,綜合運輸體係為動脈,港口相關產業為支撐,海陸腹地區域為依托,展開生產力布局的一種產業經濟模式。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沿海港口不僅是本地區的基礎設施,同時已成為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重要樞紐。隨著國際化分工的發展和國際貿易的快速增長,臨港區域日益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國際市場的重要通道,從而極大推動了臨港區域的國際化發展。我國港口及臨港產業的發展使我國正在成為海洋大國,港口與區域經濟正結合為一個整體,港口在增強臨港區域的交通樞紐功能之外還日益成為最具創新和最為開放的地方,港口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全局性帶動作用日益顯現。

國內外經濟發展經驗表明,港口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源,港口經濟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如美國以紐約為中心的東海岸經濟圈,以洛杉磯為中心的西海岸經濟圈,日本太平洋沿岸的經濟帶,都是依托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港口(群)而形成。我國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環渤海地區相繼崛起並成為帶動我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增長極,也充分表明了港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又使港口的服務鏈進一步延長,港口成為船舶、航海、內陸運輸、通訊、技術革新的彙聚點,從而使港口成為區域經濟的集聚中心。雖然港口位置逐步外移並向海洋發展,導致港口與區域中心的距離拉開,但港口與區域的一些功能卻更加融合,港口和區域出現更強的互為依存和互相依賴的發展格局。

1.1.2研究意義

現代港口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包括港口運營、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港航服務業、集疏運係統以及物流等多個交叉學科,對其研究涉及很多領域。我國對港口的研究側重於運用交通運輸的專業理論對港口的具體實務進行分析,或運用經濟學理論研究港口與城市的發展規律,缺少從區域經濟發展和空間經濟係統的視角對港口投資的經濟效應進行係統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港口已逐步成為其所在產業鏈、供應鏈和航運網絡係統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如果僅僅通過單個港口、城市及腹地的靜態指標來分析和評價港口的經濟效益,則難以把握港口投資的總體效應並解決現代港口產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因此,把港口作為航運空間係統中的一個節點,從區域經濟發展和空間經濟係統視角來研究港口投資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及港口投資的經濟效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我國有數量眾多的港口和18000公裏的海岸線,港口經濟的發展潛力巨大。我國港口的發展正沿著港口資源優化配置、重點港口集中發展及提高樞紐港國際競爭力的思路展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完善及其與世界經濟的廣泛接軌,港口在促進對外開放、推動臨港產業和港口經濟的發展中愈加顯出不可估量的強大帶動作用。縱觀世界城市與地區的發展可以看到,很多地區都是先有港口後有城市,港口與城市的興衰密切相關。在開放的現代社會中,港口對區域經濟的作用越來越大,並將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增強。正是由於港口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對港口的投資建設,我國對港口的投資也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出現了許多國際上名列前茅的大港,其中上海港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港。因此深入研究現代港口的投資效應,探討港口投資的經濟有效性,對於我國港口及國民經濟發展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