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少年跨進青春之門的時候,一方麵比以前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麵卻要負擔起比以前更多的責任。有些人感到膽怯,無法跨越依賴別人尤其是依賴父母的心理障礙。依賴別人,意味著放棄對自我的主宰,這樣往往不能形成獨立的人格。人應該是獨立的。獨立行走,使人脫離了動物界而成為萬物之靈。當你跨進青春之門的時候,你就開始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意識,但對別人尤其是父母的依賴常常困惑著自己。依賴,是心理斷乳期的最大障礙。

【專家診斷】

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放棄了對自己大腦的支配權。往往表現出沒有主見,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願置身於從屬地位。總認為個人難以獨立,時常祈求他人的幫助,處事優柔寡斷,遇事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作決定。

依賴性強的學生喜歡和獨立性強的同學交朋友,希望在他們那裏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學習上,喜歡讓老師給予細心指導,時時提出要求,否則,他們就像斷線的風箏,沒有著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裏,一切都聽父母擺布,甚至連穿什麼衣服都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賴的人,他們會不知所措。

具有依賴性格的青少年,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發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賴型人格障礙。依賴性過強的人需要獨立時,可能對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常感到恐懼、焦慮、擔心,很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反應,影響身心健康。

那麼,人為什麼會在對別人的依賴中迷失自我呢?這是因為:依賴的產生同父母過分照顧或過分專製有關。現在的青少年多為獨生子女,家長常常對其過度嗬護,一切為子女代勞,他們給予子女的都是現成的東西,孩子頭腦中沒有矛盾,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時時處處依靠父母;對子女過度專製的家長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時間一長,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對,自己錯的思維模式,走上社會也覺得別人對,自己錯。這兩種教育方式都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行動、增長能力、增長經驗的機會,妨礙了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心理處方】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一切隻能靠自己。因為父母會老,朋友會散,而自己卻永遠不會遠離自己。歌德曾說過:誰要是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他永遠隻是一個奴隸。或者你還可以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小蝸牛:媽媽,為什麼我們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

媽媽: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所以要有殼的保護。

小蝸牛:為什麼毛毛蟲和蚯蚓不需要殼呢?

媽媽:因為毛毛蟲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蚯蚓會鑽土,大地會保護他。

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沒人保護。

蝸牛媽媽安慰它: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可見,困境隻有依靠自己才能順利走出,良機和快樂隻有靠自己去發現和把握。隻有靠自己,才能夠打開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另外,戰勝依賴心理的方法還有以下幾點:

⑴要充分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不要什麼事情都指望別人,遇到問題要作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加強自主性和創造性。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獨立的人格要求獨立的思維能力。

⑵要在生活中樹立行動的勇氣,恢複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沒做過的事要試著做。

⑶豐富自己的生活內容,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在學校,主動要求擔任一些班級工作,以增強主人翁意識,使自己有機會去麵對問題,能夠獨立地拿主意,想辦法;在家裏,自己該幹的事要自己幹,不要什麼都推給父母,做小地主。

⑷多向獨立性強的同學學習,觀察他們是如何獨立處理問題的。同伴良好的榜樣作用可以激發我們的獨立意識,改變依賴習慣。

2、如何克服拖延心理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著種種美好的憧憬、種種遠大的理想、種種宏偉的計劃。如果這一切的憧憬、理想、計劃都能夠迅速地加以執行,那麼我們在事業上不知道會有怎樣偉大的成就。然而,人們往往有了好的計劃後,不知道去迅速地執行,而是一味的拖延,以致讓一開始充滿熱情的事情冷淡下去,使幻想逐漸消失,使計劃最後破滅。

某種高尚的理想、有效的思想、宏偉的計劃,在某一瞬間從一個人的頭腦一躍而出時,這些想法剛出現的時候是很完整的。但那些有著拖延惡習的人總是拖拖拉拉,遲遲不去執行,不去使之實現,而是留待將來再去做;其實,這些人都是缺乏意誌力的弱者,而那些有能力並且意誌堅強的人,往往能在熱情最高的時候就積極地開始行動,去把理想付諸實施。

【專家診斷】

拖延的習慣是一種嚴重阻礙人發展的惡習,它往往會妨礙人們做事。因為拖延會消滅人的對未來的渴望,工作的激情以及非凡的創造力。

今天的事情留到以後去做,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其實在這個拖延中所耗去的時間和精力,就足以把今天的工作做好,所以,請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去做。有些事情在當初還有工作熱情的時候做會感到快樂、有趣,如果拖延過了幾個星期再去做,便感到痛苦,艱辛了。比如寫信,一收到來信就回複,是最為容易的,如果一再拖延,那封信就不容易回複了。因此,許多大公司都規定,一切商業信函必須於收到信函的當天回複,不能擱到第二天。

有拖延習慣的人,必然會喪失很多機會。因為命運常常是這樣的。好的機會往往稍縱即逝,有如曇花一現,因此如果當時不善加利用,等大好機會白白地錯過之後就後悔莫及。

決斷好了的事拖延著不去做,還往往會對我們的品格產生不良的影響。隻有按照既定計劃立即去執行的人,才能在人們心中樹立良好的信譽,才能受到他人景仰。其實,人人都能下決心做大事,但隻有少數人能夠一以貫之地去執行他的決心,所以也隻有這少數人是最後的成功者。

當一個生動而強烈的創作意念突然閃現在一個作家腦海裏時,他往往會產生一種不可遏製的寫作衝動,想立即提起筆來把那意念如實地記錄在白紙上。但如果他那時因為有些不便,無暇執筆來寫,而一拖再拖,那麼,到了後來那一個曾經十分清晰的意念就會漸漸變得模糊,最後,竟完全從他思想裏消逝了。

靈感往往轉瞬即逝,所以我們應該及時抓住,要趁熱打鐵,立即行動。沒有什麼習慣,比拖延更為有害了,更沒有別的什麼習慣,比拖延對於一個人更能使人懈怠,減弱人們做事的能力。

【心理處方】

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極力避免養成拖延的惡習。當你受到拖延引誘的時候,要振作精神堅持做下去,絕不要去做最容易的,而要去做最艱難的。這樣,一直堅持下去,自然就會克服拖延的惡習。拖延是人們最可怕的敵人,是時間的竊賊,它不但會損壞人的品格,敗壞好的機會,還會劫奪人的自由,使人成為它的奴隸。

要醫治拖延的惡習,唯一的方法就是立即去做自己的工作。要知道:多拖延一分,工作的難度就會多一分,失敗的幾率就增加一些,離成功的目際就又遠一些。

立即行動,這是眾多成功者的格言,也應該成為我們的格言,隻有立即行動才能將你從拖延的惡習中拯救出來。

3、怎樣調節懷舊心理

生活中卻有一些人以另一種方式懷舊。他們認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而誌趣卻滯留在昨日。一言一行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宛如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生活在當代,卻要以古代武士自居,行俠於天下,結果處處碰壁。這種懷舊稱之為病態社會心理現象。

【專家診斷】

懷舊一詞,《辭海》解釋為,追念古昔、懷念舊友。杜甫《秦贈蕭二十使君))詩曰:結歡隨過隙,懷舊益沾巾。懷舊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例如思念故鄉、故人,抬頭見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對故土的思念能激發人的愛國熱情,南宋愛國詩人陸遊80歲時仍盼回到故土,寫下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著名詩句。

病態的懷舊行為有如下特點

⑴不合時宜。有些服飾、裝束、語言、物體過去風靡一時,現在已不合潮流,但仍然保持過去的做法。如滿清已亡,仍有人留著清代發辮;解放後用公曆,但仍稱民國××年。因為不合時宜,故稱為古董、怪物。

⑵對社會抱有偏見。偏見是一種心理定勢和社會心理刻板印象。認識上極端保守,如同九斤老太。總是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對新生事物看不慣,崇尚傳統尤其反對任何形式的變革。

⑶回避現實。病態懷舊者,不滿現狀,又無能為力。大多采取回避現實的態度,眼不見心不煩,不看報、不學習,懷疑與否定一切。常常是社會變革的反對者,也是社會生活的不適應者。

⑷普遍性與差異性。病態懷舊存在於各個年齡階段,但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兒童的懷舊,多見於人格發展滯後,雖說已到了上學的年齡,但仍依戀母親的懷抱和搖籃,渴望處處得到父母的保護,缺乏主動性與獨立性;青少年的懷舊大多是因為生活環境急劇變化,他們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自由感到恐懼與不安;中老年懷舊是回避現實,對社會存有偏見、不合時宜。

病態懷舊心理的產生有社會原因,也有主觀因素

病態從社會原因來看:由於社會結構與階層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資源與利益重新分配組合,社會地位與經濟利益受到衝擊的那一部分人,極易產生失落感,但又無能為力,隻能通過懷舊的方式來表達現實的遺憾。隨著現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規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環境在無情地解體。在大城市人們告別了四合院、胡同、裏弄,但又被困在鋼筋水泥的框架中;在鄉村,美麗的田野,不斷被公路、鐵路吞噬;工業汙染了大地;電視使世界和人們接近,卻又使人們的心靈彼此疏遠。這一切都使一些人感到不適與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