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濟南戰役中吳化文起義》
曆時三年的解放戰爭,每天都上演著驚心動魄的實戰場麵。一些人在運籌帷幄,與敵人、與時間賽跑;一些人在槍林彈雨中奮勇殺敵,為最後的勝利而不顧自己的安危;一些人在棄暗與投明之間躊躇不定、猶豫不決,而更多的人是在為多消滅一個敵人、多解放一個城市而默默奉獻……
十四年首聚首
1947年的夏天,國民黨部隊在山東戰場上栽了一個大跟頭——蔣介石的王牌部隊整編74師被“華野”殲滅在孟良崮上。這樣的奇恥大辱,令蔣介石狂怒不已之外,也加強了對山東地區的反擊,試圖扳回一局。
就在這時,中共中央審時度勢,認為解放戰爭的反攻時機已經成熟,果斷決定讓劉、鄧大軍挺進中原,拉開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同時,為策應劉鄧大軍的行動,中央軍委命令陳毅、粟裕在打破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後,出兵西南,然後向南挺進豫皖蘇,建立根據地。
1947年7月,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領導下,跨過津浦路,挺進到魯西南平原。魯西南是一個有著悠久革命傳統的地區。“華野”進入這一地區後,也加入到大反攻的行列中。在此期間,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領導之下,巧妙地與敵人周旋,牽製了敵人的大量兵力,有效地配合了中原野戰軍的戰略行動。
隨後,華東野戰軍越過隴海路,挺進豫皖蘇,一個月內殲滅敵人萬餘,並在這一帶廣泛發動群眾,開展了黨建、政建和建立地方武裝工作。
11月,陳毅接到通知,讓他到陝北米脂參加12月的中央會議。可是,當他輾轉到楊家溝時,會議已閉幕3天了。毛澤東要他留下來,先看看會議記錄,然後參加討論一些全局性的重大問題。
第二年元月,毛澤東電令粟裕:為迫使敵人盡快改變戰略部署,吸引敵20至30個旅回防江南,確定華東野戰軍一、四、六縱組成東南野戰軍,由粟裕率領渡長江南進,在南方數省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可以先在湖南和江西兩省周旋半年至一年,沿途兜圈子,以躍進方式分幾個階段到達浙贛邊,使敵人防不勝防,完全處於被動應付的地位。渡江時間,可在2月或5月,或秋季。
粟裕接到命令後,一邊查看牆上的地圖,一邊緊鎖眉頭思考著問題。當時,戰爭形勢迅猛發展,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上不斷地取得勝利,特別是挺進中原的三路大軍猶如三把鋼刀插入到敵人的心髒,並完成了戰略反攻的開展,建立了大片的根據地。而敵人的中原防禦體係已出現裂痕,人民解放軍在黃淮地區大量殲敵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可是,究竟是分兵渡江作戰,在江南牽製一部分敵人好呢,還是集中主要兵力殲敵於長江之北後再渡江?
粟裕在這個問題上有自己的想法。他想到了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長途跋涉,向敵統治區挺進的情景。這次向江南挺進雖然和上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轉戰數省,行程更遠,且在無後方依托的條件下,連續作戰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他倒不是貪生怕死,過不了艱難的日子,而是不想達不成目的,反倒將部隊的實力無辜地損失掉。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研究後,粟裕最終還是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並於4月18日將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報告了中央軍委。在報告中,他認為“華野”一兵團留在中原殲敵對全局更有利,建議毛澤東和黨中央再作斟酌。
收到粟裕的電報,中央軍委極為重視,立即電令粟裕到黨中央當麵彙報,同時還請正在冀中視察的朱總司令和南下途中的陳毅返回黨中央。
此時,黨中央的所在地已經從陝北搬到了河北的城南莊。這裏是晉察冀軍區司令部的所在地,毛澤東就住在聶榮臻的院子裏。
5月初的一天,陳毅、粟裕一行人策馬抵達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澤東走出房間,迎接粟裕的到來。粟裕見到毛澤東,緊緊握住毛澤東的大手,眼睛有些濕潤,這是他和毛澤東分別14年後的第一次見麵。
14年,就在不經意間匆匆而過。這14年間,大家的變化很大,中國的革命形勢也大大地改變了。14年前,毛澤東正受著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路線的排擠和打擊;而當時的粟裕,是閩浙贛軍區的參謀長。井岡山時期,粟裕是毛澤東的警衛員。如今,毛澤東已然成為中國革命的掌舵人,而粟裕也在戰爭中曆練成一位有勇有謀的大將。
久別重逢後,大家都有很多感觸,但總歸而言是高興的。幾個人像老朋友一樣聊開了。毛澤東笑嗬嗬地望著粟裕,說:“點子多的粟裕啊,快進屋來,快進屋來!”看得出來,粟裕很激動,忙說:“部隊的指戰員們和戰士們都托我向毛主席問好!”這一日,幾位老戰友、老朋友在一處寒暄,自然是不在話下。過了幾天,毛澤東召集中央領導開會,集中聽取粟裕關於三個縱隊不過江,集中兵力在黃淮一帶打大仗的彙報。
在彙報中,粟裕將自己這個觀點的原因一一陳述出來,並對這個觀點的具體部署給出了自己的意見,還對未來的形勢作了進一步的分析。整整一個小時下來,粟裕對敵我雙方的各種數字、特點、態勢如數家珍般地娓娓道來,使中央領導同誌聽得津津有味。期間,他講述得很連貫,連茶水都沒有喝一口。朱德時不時地把茶杯推到他麵前,說:“粟裕呀,喝點茶再說。”
粟裕講完後,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同誌又提出了一些問題,粟裕都一一作了回答。
之後,黨中央經過討論和研究,最終同意了粟裕的意見。這讓粟裕既感到興奮無比,又感到責任之重。
粟裕離開城南莊之前,毛澤東把粟裕叫到了辦公室,勉勵他說:“中央研究了,這次陳毅就不回華野去了,今後華野就由你來負責,由你任司令員兼政委。”
聽了這話,粟裕大吃一驚,說:“華野不能沒有陳毅同誌。”他反複請求讓陳毅繼續擔任華野的司令員兼政委。可毛澤東沒有同意,說讓陳毅去中原軍區工作事情早就決定好了,而且已經通知下去了,不能更改了。
粟裕想了想,仍向毛澤東建議:“他去中原軍區工作是可以的,但仍然是我們的司令員兼政委。”
毛澤東拗不過粟裕,隻好說:“你這個粟裕呀,真是個倔脾氣,那就從現在起,你正式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代司令員兼代政委嘍!”
粟裕這回沒反對意見了,帶著新的任務上路了。他雖然多了一個新的頭銜,但他明白,這並不意味著自己的權力大了,而意味著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
陳毅勇於承認錯誤
“華野”自打七月分兵後,發生在七月份的幾次戰役都沒有打好,不是傷亡較大,就是迫於形勢主動撤出戰鬥,沒有完成最終的作戰目的。最典型的就是南麻、臨朐戰鬥,雖然給敵人造成了一定的挫傷,但自身的實力也損耗了不少。
這樣的結果,令“華野”幾位首長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們在分析幾次失利戰鬥時認為,“七月分兵”以後的作戰行動,調動與打散了敵人,打亂了敵人維持對山東“重點進攻”的部署,配合了劉鄧大軍在魯西南的戰略行動,這在戰略上是勝利的。不過,有幾仗沒有達到預定作戰目的,打成了消耗仗,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應該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而他們自己作為負責戰役指揮的指揮員,更應該引咎自責。
1947年7月30日,陳毅、粟裕、譚震林在“華野”轉兵過程中,發電報給中共中央及華中局,告之已放棄臨朐,並說前幾次戰役都未打好,待認真檢討後,遞交詳細的報告。8月初,“華野”的指揮機關轉移到益都地區,陳毅、粟裕、譚震林一起商議如何總結經驗教訓向中共中央寫報告。陳毅和譚震林提議,由粟裕起草南麻、臨朐戰役初步總結的電報稿。
8月4日,粟裕起草了關於南麻、臨朐戰役的初步總結的電報,報告給了中央軍委,並在其中引咎自責。
陳毅得知這一情況後,非常自責。他始終認為,7月失利的幾場戰役,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能讓粟裕一個人承擔的過錯。陳毅決定他們三個人交換一下意見,再次向黨中央作出報告。無奈,當時部隊再次移兵,沒能空出時間處理這個問題。直到部隊經臨淄西關、索鎮到達郭店後,陳毅和粟裕兩人才做了徹夜長談。
8月6日,陳毅給中央軍委和華東局發去一封電報。在電報中,陳毅談及了幾次未能打好的戰役的看法,以及他對粟裕的評價。他說:“我認為我黨二十年來創造傑出軍事家並不多。最近粟裕、陳賡等先後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德懷)、劉(伯承)、林(彪)並肩邁進,這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獲。兩仗未全勝,彼此共同有責,不足為病。譚、我本此觀點,互相研究教訓,粟亦同意。……我們對戰役指導部署曆來由粟負責,過去常勝者以此。最近幾仗,事前我亦無預見,事中亦無匡救,事後應共同負責,故力取教訓以便再戰。軍事上一二失利實難避免,虛心接受必為更大勝利之基礎。”
8月11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給陳毅、粟裕和饒漱石的電報,認為陳毅8月6日發來的電報“所見甚是,完全同意”,“七月幾仗雖減員較大,並未妨礙戰略任務,目前整個形勢是有利的”。由此看來,黨中央和毛澤東並沒有對七月的戰事失利遷就了陳毅、粟裕等人,反而對陳毅、粟裕等人的態度感到欣慰。
陳毅作為華東野戰軍的總司令,在作戰部署和決定上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他也從不忽略粟裕及其他指戰員的意見。在“華野”內部,幾位首長的相處是融洽的,所以在決策方麵也是相當有默契的。即便打了幾次敗仗,也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隻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調整部隊狀態,何愁不接著打勝仗?在這件事情上,陳毅表現了一個司令官該有的態度,能屈能伸才有大將之風。他在處理這件事情上的態度和方式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濟南吳化文起義始末
濟南戰役中的吳化文起義,是解放戰爭時期戰略決戰階段,國民黨軍隊主動投誠的首次起義。在濟南戰役的緊要關頭,國民黨守軍的西線指揮官、整編第96軍軍長兼84師師長吳化文將軍,毅然決然地棄暗投明,率所部三個旅及其他部隊兩萬多人起義,宣布退出內戰,從而敞開了人民解放軍進攻濟南商埠地區的大門,嚴重動搖了敵人堅守濟南的信心,縮短了戰役時間,減少了部隊的傷亡和城市的破壞。
作為一名軍長,國民黨將領吳化文在決定起義這件事情上,肯定有過複雜而矛盾的心理過程。做這樣一個決定實屬不易,前前後後究竟發生了哪些事情,最終促成了起義呢?
內戰爆發前,吳化文僅僅是駐守在徐州一帶的偽軍第三方麵軍的軍長。後來,他被蔣介石收買,其部整編為國民黨第五路軍,他則被任命為總司令。吳化文部從一支散兵遊勇,搖身一變,成為蔣介石的正規部隊,這讓他甭提多高興。隨後,他奉命開赴兗州、鄒縣一帶,搶占勝利果實。
到了山東後,吳化文部雖已成為正規軍,但始終是個雜牌部隊,根本撈不到任何好處,隻有替罪、挨打的份。此時,蔣介石已將吳化文部改編為山東保安隊第二縱隊,常駐兗州,處於山東野戰軍的包圍之中。降為地方武裝部隊不說,還長期得不到給養和彈藥補給,這讓吳化文很是不滿。不過,礙於自身的實力,他敢怒不敢言,隻好在夾縫中生存。
1946年7月,蔣介石電令吳化文到南京參加緊急軍事會議。利用這次開會的機會,吳化文秘密拜訪了他的老上司馮玉祥先生,傾訴了自己的處境。馮玉祥聽了他的訴說,勸告他要愛國,不要與人民為敵,自己要多想辦法,多找出路,不要一味地聽命於蔣介石。隨後,馮玉祥還讓吳化文去找李濟深。通過李濟深,吳化文與中共方麵有了接觸。
解放戰爭初期,為了壯大人民的力量,分化瓦解蔣介石的反革命勢力,中共方麵對吳化文做了大量的工作,指明兗州的重要地位,希望他能舉行起義,讓出兗州。可是,當時吳化文顧慮重重,思想轉變起來很慢。直到後來,魯南軍區在對兗州發動進攻時,使吳化文的部隊逃出兗州,幸免於難,這才讓吳化文有了投誠人民的初步意識。此後一段時間內,吳化文部一直與魯南軍區保持著秘密聯係。
1947年3月,蔣介石調動數十萬大軍進攻山東解放軍,氣焰十分囂張。吳化文認為,國共雙方的力量懸殊,沒有百分百的勝算,所以在起義一事上再次猶豫不決。恰在這時,蔣介石途經兗州,親自命令將吳化文部改編為整編84師,還讓吳化文當了師長。蔣介石之所以這麼做,當然是為了拉攏吳化文。被蔣介石“重用”的吳化文一時之間昏了頭,中斷了與中共方麵的聯係,不再提起義之事。盡管吳化文在起義一事上三番五次地反悔,但中共方麵沒有放棄他,而是加強了對他的教育和爭取。
7月,整個解放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反攻階段,而國民黨軍則從戰略進攻階段轉為戰略防禦階段。1948年春天,國民黨部隊又從“全麵防禦”被迫改為“重點防禦”。
在山東戰場上,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遵照黨中央關於解放山東的預定作戰計劃,經過冬季整訓,發動了春季攻勢。為了粉碎蔣介石“點線防禦”的體係,大量殲敵,自3月11日至21日先後解放了膠濟鐵路西段的十四座城鎮和廣大地區。4月2日,又發起濰縣戰役。守備濰縣的國民黨96軍陳金城部被解放軍重重包圍,濟南已處於孤立狀態。
在這種形勢下,國民黨第二綏區司令王耀武為挽回敗局,親自向蔣介石請求,將吳化文的84師調來濟南,企圖集中兵力打通膠濟鐵路,進而解濰縣之圍。吳化文一部到濟南後,即隨同整編73師等部,在王耀武親自督戰下,齊頭東進。
為了拉攏吳化文,王耀武還把富麗堂皇的張維之花園(萬竹園公園)送給吳化文居住,企圖以金錢打動他。在這期間,中共方麵的牽頭人林世英,也就是吳化文的妻子也開始向吳化文做工作。不料,吳化文根本沒有投誠的意願,還軟禁了林世英。
7月,國民黨第十綏靖區的李玉堂部被人民解放軍圍困在兗州。吳化文奉命率整編84師及整編第2師211旅去解圍。其妻子林世英勸告吳化文不要去,此番前行猶如助紂為虐,與人民為敵。吳化文本身也為了保存實力,一路磨磨蹭蹭,十餘日後才抵達泰安。直到蔣介石親自督促,他才趕到兗州。不過,還未待他救援兗州,兗州就被“華野”所攻破,就連他的161旅也被伏擊圍殲,落得個全旅覆沒。吳化文膽戰心驚,趕緊率領部隊日夜兼程回了濟南。這件事情給他很大的觸動,加之林世英在一旁進言,所以似乎又有所悟。
然而,王耀武為了籠絡吳化文,不僅補充了他失掉了一個旅,還配備了不少新式武器。這些讓吳化文心中的天平再次傾向了國民黨。直到濟南成為孤城,“華野”的東西兩大攻城部隊對濟南形成兩麵夾攻之勢,吳化文才慌了。
吳化文在人民解放軍即將勝利的情勢下,突感自身前途渺茫,隻好再次謀求與中共和人民解放軍的合作。8月2日,他托人去找中共牽線人李昌言。第二天,李昌言就來見了他。吳化文說,之前對共產黨的認識不夠,還說現在在老蔣的底下做事沒出路,又表述自己的心意,希望能找陳毅軍長決定起義一事。從此,吳化文又正式與中共方麵取得聯係。
吳化文意欲起義的事情,很快被彙報到華東局和濟南市委那裏,引起了很大的重視,並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探討。最後,華東局確定了對吳化文的爭取工作方針,基本精神是:對吳化文的初步態度不能有過高希望,如果工作很好也是有可能將其爭取過來的。在工作進行過程中應首先從政治上揭發其過去的罪惡,使他認識到隻有痛改前非,做出實際功績,才能得到人民的諒解。其次,要指明出路。在目前形勢下,有上、中、下三策,可供他選擇。上策是按他自己表示的單獨起義,解決濟南;中策是裏應外合,配合解放軍行動;下策是反抗到底自取絕路。再次,要求市委加緊工作,盡快與吳化文部建立電台聯係。
8月13日,李昌言帶著華東局和濟南市委的指示,回到濟南市裏,同吳化文直接見了麵。他向吳化文轉達了華東局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並結合吳化文的曆史和思想顧慮,闡明中共方麵的政策,表示歡迎他率部起義,投向人民。吳化文思考片刻後,說:“我選擇上策,並有把握做好。”此外,他對建立電台一事始終不表態,這說明他內心還是有一定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