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華東戰場上沒有粟裕便不能成章。旗開得勝,泰興之戰首戰告捷。如南之戰再立新功,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殲敵人數的最高紀錄。敵情突變,粟裕沒有按自己的興趣行事,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把敵人打得是丟盔棄甲。蘇中“七戰七捷”,是解放軍戰史上光輝的一頁。
蔣介石偷竊勝利果實
1945年8月,就在美國將第二顆原子彈投向日本的第二天,日本政府發出了乞降照會,向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搖晃著白旗宣布了投降。
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進行了八年抗戰之久的中國人民是最為開心的。八年的苦難終於熬到了頭,八年的堅持終於換來了和平的結局。可以說,往昔的辛苦與犧牲都是值得的。
古老的神州大地煥發出一種新的光彩。從革命聖地延安到全國各個抗日根據地,人們像慶祝盛大的節日一般,歡呼跳躍,鑼鼓喧天,甚至還舉行了火把遊行的活動。大家用各種各樣的歡慶形式,抒發著心中壓抑已久的情感。這一刻,舉國同慶、萬民同賀。
就在全國上下沉浸在喜悅的氛圍當中時,蔣介石集團卻獨獨開始了“磨刀霍霍向共產黨”。勝利來之不易,抗戰的勝利屬於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可是,蔣介石偏偏要以“抗日第一功”的民族大英雄自居,開始不擇手段地竊取勝利的果實。
毛澤東曾經將抗戰勝利的果實比喻為“桃子”,將蔣介石集團比喻為一群從峨眉山上跑下來摘“桃子”的“猴子”。
8月11日,蔣介石以“抗戰最高統帥”的名義連續發布命令,要求國民黨的軍隊“一切依照既定軍事計劃與命令積極推進,勿稍鬆懈”,占領解放區,還命令偽軍配合國民黨軍隊的行動,“切實維持地方治安”,阻止人民軍隊受降,又命令八路軍“原地駐防待命”,不許收繳日偽軍的槍械。
8月15日,國民黨政府的發言人宣布:“委員長之命令,必須服從”,“違反者即為人民公敵”。
為了搶奪更多的勝利果實,蔣介石大量收編偽軍,並加官晉爵,委以重用,以和人民的力量相對抗。不少漢奸搖身一變,成了重慶國民政府的要員。更有甚者,閻錫山還以“官升三級,兵發雙餉”為誘餌,將6000多名日軍官兵收編為6個鐵路護路大隊,分別駐守在太原、榆次、晉源、陽泉等地,還將1000多名日軍官兵編成“大同保安總隊”。
到1946年初,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共收編偽軍約24萬人,編為7個縱隊、27個總隊和73個團。不久,這些部隊又被正式收編為“國軍”。
這一係列動作,無一不在說明,蔣介石已經提前開始行動了,並想獨吞抗戰勝利的果實。對此,共產黨方麵也開始了一些針鋒相對的反對行為。
8月13日,毛澤東借八路軍的名義給蔣介石發去了反駁令,電報中說:“我們認為這個命令你是下錯了,並且錯得很厲害,使我們不得不向你表示:堅決地拒絕這個命令。因為你給我們的命令,不但不公道,而且違背中華民族的民族利益,僅僅有利於日本侵略者和背叛祖國的漢奸們。”
8月25日,中共方麵冒著極大的危險,用一架美國軍用小飛機運載了20多個高級將領,從延安送往山西的長凝機場,其主要目的是盡快將八路軍的各指揮員派送到各個指揮位置。
9月,中共中央加派了大批部隊和幹部前往東北。9月14日,中共成立了以陳雲、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立即奔赴東北。9月19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發出《關於目前任務和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確定黨和軍隊在全國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
中共方麵的反對行為,不僅保衛了人民的勝利果實,還進一步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為之後與蔣介石集團作更堅決的鬥爭增加了勝利的因素。
在過去八年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已經受夠了各種蹂躪,人們最渴望的就是和平與安定的生活。因此,蔣介石若是在抗戰剛勝利不久,再次發動內戰,恐怕是天理難容、全民同慨。再者,“二戰”剛剛結束,全世界的人民都希望用時間來消除戰爭帶來的傷痛,並不希望有新的戰爭再次發生。因此,中國境內的內戰沒有一個允許的國際環境。
盡管這樣,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決定沒有改變。他想盡辦法拖住中共方麵,暗中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壯大自己的軍事實力。這個辦法就是假和平、真內戰的重慶談判。
自1945年8月14日至8月23日,蔣介石連續給中共方麵發了三次“萬急”的電報,特邀毛澤東親臨陪都,共商國是。表麵上看來,蔣介石情詞懇切、態度急迫,好似和平的決心很大。實際上,這隻是一種糊弄外界的虛假高姿態而已。
中共方麵經過認真仔細的斟酌後,毛澤東決定答應蔣介石的邀請,赴重慶之約,揭穿蔣介石假和平、真陰謀的醜陋麵目。除此之外,中共方麵進行自衛戰爭的準備,也同樣需要時間。再者,如果真的能夠達成和平協定,那麼對於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1945年8月27日,一架美國飛機降落在簡陋的延安機場上,專程來接毛澤東等人前去重慶。次日下午3點一刻,這架美國飛機飛臨重慶機場上空,在空中盤旋了兩周後,平穩地降落在跑道上。艙門打開後不久,毛澤東在赫爾利、張治中、周恩來、王若飛等人的陪同下,出現在機艙門前,走下了旋梯。毛澤東抵達重慶的消息不脛而走,整個山城重慶乃至全中國都沸騰了,大家的目光都緊緊地盯在了山城重慶,不放過從那裏傳出的一絲一毫的消息。
當天晚上,蔣介石在自己的別墅裏設宴,為毛澤東等人接風洗塵。這兩個中國最大政黨的領袖,也是兩個宿敵的男人,在經過近20年的較量後再一次握手。歡迎宴會氣氛熱烈而和諧,好似許久未見的朋友聚會。據當時的《新華日報》報道說:“席間蔣介石和毛澤東同誌曾相繼致詞,並幾次舉杯互祝健康,氣氛甚為融洽。”
不過,第二天正式談判的時候,雙方的鋒芒和分歧就顯露出來了。雙方的談話嚴謹而慎重,誰都不退讓一步,據理力爭。毛澤東強硬的態度是蔣介石所料不及的,這讓他十分頭疼。關於這段經曆,他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舊恥雖雪,而新恥重重,不知此恥何日可以複雪矣!今後之雪恥,乃雪新恥也。特誌之。”
就在重慶談判進行的過程中,蔣介石通過美國的幫助和日偽軍的接應,迅速調動大量兵力,馳運至華北、華東、東北地區,以受降為名,搶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阻止人民軍隊的受降,以部署其對解放區的分割包圍,待機進攻。
截至9月中旬,蔣介石共調動了36個軍、73個師,企圖迅速控製華北、華東的戰略要地和交通線,分割中共的解放區,打開進入東北的通路並搶占東北,然後以強大的軍壓力,迫使共產黨在談判中屈服。
與此同時,中共方麵也令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後方與國民黨的軍隊作戰,打出了一連串的勝仗,有力地配合了毛澤東在重慶的談判。
10月11日上午,毛澤東等人離開重慶回返延安。他在重慶待了43天,最終代表中共方麵與國民黨代表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團會談紀要》,即“停戰協定”。
其實,這份“停戰協定”隻是一紙空文,最後並沒有得以實現。盡管如此,重慶談判對中國革命勝利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它挫敗了蔣介石妄圖把內戰的罪名強加在共產黨身上的政治陰謀。毛澤東、周恩來一行在重慶40多天,廣泛接觸各界人士,宣傳共產黨要和平不要內戰的主張,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也讓許多原來因受反動宣傳的影響不了解共產黨,或是對共產黨抱有很深偏見的人,通過對共產黨領袖及其言行耳聽目睹後開始覺悟,開始對共產黨有了正確的認識,開始向共產黨方麵靠攏。這都對以後徹底打敗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的成立
1945年8月25日,一架小型飛機從延安東關機場出發,開始了一場意義非同尋常的飛行。飛機上承載著中國共產黨20名重要的高級將領。其中,包括陳毅、劉伯承、鄧小平等人。這次飛行的目的是山西的長凝機場。然後,20名高級將領將再次出發,分散到各個地區,做好反內戰自衛戰爭的作戰準備。
在這20人當中,陳毅的心情是十分複雜的一個。他即將去往的地方是華中地區,那是他曾經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再熟悉不過了。如今要再次踏上這片熱土,陳毅心中既是激動又是擔心。激動的是,故地重逢,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加令人期待;擔心的是,他到達華中地區後,將會沒有什麼事情做。畢竟,在這之前,他與饒漱石的矛盾很多,關係也鬧得很僵。
陳毅和饒漱石之間的矛盾,黨中央是知道的。1942年3月,“皖南事變”發生後,擔任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奉命調回延安,中央派去了較為年輕的饒漱石接替了政委之職。習慣搞點“小動作”的饒漱石到任不久,便以一些曆史問題為借口對陳毅進行排擠,以致新四軍軍長和政委之間搞得很不團結,並被反映到黨中央那裏。1943年10月底,饒漱石給毛澤東發報,造謠誣告陳毅,並暗中拉攏其他一些人也給中央發了一份電報,以求把陳毅擠出新四軍。
因此,陳毅再次前往華中地區組織工作的擔心和顧慮是不無道理的。當然,黨中央在考慮陳毅的派遣地區時,也經過了慎重的考慮。當時,收複和占領東北地區,是全黨一項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務。到東北區組織軍事工作,有兩個合適的人選,一個是陳毅,另一個是林彪。考慮到陳毅曾經是新四軍的軍長,對華中及華南地區的情況比較了解,就決定讓陳毅回華中,讓林彪去東北。
陳毅接到這個通知後,在第一時間找了毛澤東談話,表明了自己的心跡。他說:“回華中去恐怕沒有事做,不起作用。”
毛澤東知道陳毅的顧慮是什麼,鼓勵他說:“怎麼不起作用?隻要你坐在那裏就起作用。”毛澤東了解陳毅的為人和工作能力,所以哪怕他在華中地區曾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曆也力主陳毅回華中主持軍事工作。
望著主席那充滿信任的眼光,陳毅堅定地說:“請中央放心,一定完成好任務!”中共20名高級將領抵達山西長凝機場後,簡單地相互告別後就各自踏上了征程。而陳毅在黎城逗留了一天,他要去華中必須經過冀魯豫軍區,恰巧這一軍區的司令楊誌也要回軍區,便結伴一同出發。
可是,陳毅還未到達華中地區,便在中途折返前往山東地區了。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來,中共中央根據國民黨的整個軍事部署,於9月19日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從山東調幾萬兵力,迅速開赴東北,而新四軍江南主力北調,一部進入山東。
9月26日,陳毅接到了中央的通知,要他不去華中地區了,速速前往山東,接替即將前往東北的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的工作。
陳毅一路風塵仆仆,於10月3日抵達山東微山湖東岸的夏鎮,受到了山東軍區第8師原師長何以祥的接待,並坐車前往臨沂。第二天,陳毅抵達山東軍區所在地臨沂,在軍指揮所裏見到了老戰友羅榮桓。工作交接後,羅榮桓又馬不停蹄地向東北地區奔去了。
隨後,陳毅也迅速地展開了山東的軍事工作。根據黨中央的指示,陳毅組織新四軍和山東軍區進行了機構調整、部隊調動和整編等工作。有了新四軍一部的加入,山東軍區的實力有所增加,整個山東軍區轄濱海、魯中、魯南、膠東、渤海等五個二級軍區,全部兵力約20萬人。
根據黨中央的部署,山東野戰軍於1946年初成立。由陳毅任司令員,黎玉任政治委員,宋時輪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縱隊(含第1、第2、第3旅),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賴傳珠;第2縱隊(含第4、第5、第6旅),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趙啟民;第7師(含第19、第20、第21旅),師長譚希林,政治委員曾希聖;第8師(含3個團),師長何以祥,政治委丁秋生。總兵力約7.4萬餘人。
就在陳毅接到前往山東的通知不久,正在浙西地區開辟敵後根據地的粟裕也接到了一封電報,內容是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任命他為華中軍區司令員。他考慮過後,發電報給黨中央和華中局,要求擔任副司令,正司令由張鼎丞擔任。他以大局為重的做法,深得黨中央的認可,隨後也同意了他的請求。
新成立的華中軍區的領導成員,除了正副司令員由張鼎丞、粟裕擔當之外,還有政治委員鄧子恢,副司令員張愛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震林,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軍區下轄蘇中、淮南兩個軍區及四個軍分區,全部兵力約13.5萬餘人。
10月10日,華中野戰軍成立。粟裕兼任司令員,譚震林兼任政治委員,劉先勝兼任參謀長,鍾期光兼任政治部主任。全軍總兵力約4.7萬餘人,下轄第6、第7、第8、第9等4個縱隊。王必成、江
渭清分別任第六縱隊司令員、政治委員,段煥競任副司令員,陳鐵君任參謀長,劉文學任政治部主任;姬鵬飛任第7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藩任副司令員,杜屏任參謀長,盧勝任政治部主任;陶勇任第8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清任副司令員,伍洪祥任副政治委員,韓念龍任政治部主任;張震任第9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饒子健、杜新民任副司令員,姚運良任參謀長,王學武任政治部主任。
山東、華中野戰軍在統一編製的同時,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向日偽軍進行了大反攻,並堅決回擊國民黨正規軍的進犯。經過5個多月的作戰,殲敵近4萬人,解放縣城及重要市鎮約90處,鞏固和發展了華中與山東解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