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今譯]孔子說:“沒有人真懂我心呢!”子貢說:“為何沒有人真懂您心呢?”孔子說:“既不怨恨天,也不責怪人,能從形下之學中明白形而之上的義理。真懂我的,恐怕隻有天了吧!”
[解說]聖人是孤獨的,釋迦牟尼是這樣,耶穌是這樣,孔子也是這樣。“知我者其天乎?”聖人知命也知“天”,但“天”真的就知道聖人嗎?但願“天”知道,恐怕也隻有“天”知道吧?但孔子思想曆經2500餘年而不朽,說明其價值,世道人心是知道的,“天”也應該真的知道了吧?現在全世界都在學孔子,我想“天”是應該真知道了!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高度概括與總結。“不怨天,不尤人”,就是一切責任一己承擔,就是“修己”以“行道”。《子罕篇第九》:“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歿,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他就是這樣將“行道救世”的責任毅然一肩挑起,其智其勇,真乃千古一人,萬世師表!
“下學而上達”,是孔子的學習心得,是為求學之要。所謂“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易經·係辭》),“下學”當然就是“形下之學”,“上達”,也就是通達於“形上之道”了。“形下之學”諸如“禮”、“樂”、“射”、“禦”、“書”、“數”等都是,“形上之道”自然是孔子首創的“仁道”了。“仁道”,也就是人類社會的“天道”,所以孔子會有“知我者其天乎”的慨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