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其他疾病
1陰囊瘙癢就是陰虱病嗎?如何治療
張先生,陰囊瘙癢半月餘,由於前一段時間曾與一位患陰虱的朋友在一起洗澡,一直懷疑自己被傳染上了該病。但經過檢查發現患者得的是陰囊濕疹,經過10多天的中西醫治療而痊愈。
陰囊部及陰毛處瘙癢在男性並不少見。比較常見的有:
(1)陰囊濕疹:這是陰囊最常見的皮膚病,屬於過敏反應。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因素、性情急躁等有關。表現為陰囊一側或整個陰囊奇癢,急性期可伴有丘疹、滲出、結痂和糜爛等。慢性期表現為皮膚肥厚、陰囊皮膚粗糙如革,俗稱“繡球風”。治療上以抗過敏為主,選用賽庚啶、撲爾敏等,可短療程使用強的鬆等。切忌搔抓、揉搓,不能用肥皂水、熱水、鹽水衝洗患處。慢性期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較好。
(2)股癬:陰囊皮膚出現環狀或半環狀紅斑,有脫屑,有劇烈癢感。患者可同時有足癬或指癬,並常在陰囊對側的大腿皮膚上、臀部也有同樣症狀。治療外塗抗真菌藥即可。
(3)核黃素缺乏性陰囊炎:因核黃素缺乏引起陰囊瘙癢。
(4)固定性藥疹:陰囊皮膚的某一部位反複出現圓形水腫性紅斑,邊緣清楚,瘙癢並灼熱,常在用藥後數小時後出現。治療上停用該藥,並使用抗過敏藥物即可。
(5)疥瘡:由疥蟎傳染引起,被傳染到陰囊後可出現陰囊部劇烈瘙癢,夜間較明顯,其他如指間、肘窩、腋窩等處也非常癢,並可出現丘疹、水皰或膿皰。一般通過化驗檢查發現活動的疥蟲就可確診。治療用10%硫黃軟膏外搽,所換衣服要用開水煮沸,也可用優力膚霜或滅疥靈外搽。
(6)陰虱病:是陰虱依附於陰毛中,引起的一種瘙癢性皮膚病。表現為陰囊部或外陰處瘙癢,夜間較重。檢查可發現陰虱。有時內褲有血跡。治療可用10%硫黃軟膏或10%百部酊等外搽。
2啥是疝氣,必須開刀嗎
張先生,67歲,1個月前發現右側腹股溝上方有一隆起的包塊,咳嗽或用力則明顯,平躺下就消失。趕緊到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後說是腹股溝直疝。老人不解地問啥是腹股溝直疝?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先搞明白什麼是疝氣。所謂疝氣,即人體組織或器官如大腸、闌尾、大網膜等,一部分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間隙、缺損或薄弱部位進入另一部位。腹股溝直疝是疝氣的一種,此外根據髒器突出的部位不同還有腹股溝斜疝、臍疝等。斜疝的發生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後天性的,可能與先天發育異常,或因咳嗽、噴嚏等使腹部內壓增高等有關。它可以突入陰囊內,使陰囊腫大,容易發生嵌頓,出現急性壞死。腹股溝直疝都是後天性的,常見於老年男性,如張先生。腹股溝直疝一般不會發生嵌頓。
疝氣是否需要開刀治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目前,開刀治療是根治疝氣的唯一方法。非手術治療,對阻止疝的發展有一定作用。輕度的疝可試用非手術治療。因為人體組織隨著年齡的增長功能逐步退化,靠自身加強固定很難做到。非手術治療可以作為老年人疝氣的輔助療法。兒童疝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非手術療法主要有藥物療法和疝氣帶療法。藥物療法能緩解疝氣導致的腹脹、腹痛、便秘等症狀,使疝氣減輕;不足之處是無法控製疝氣脫出。常用中成藥有疝氣內消丸、橘核丸、補中益氣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調,紗布包敷臍部等。疝氣帶療法,能迅速阻止疝的凸出,從而能有效阻止疝氣發展。
為避免疝氣的發生,平時避免舉重、推擠或拉扯重的物品;少吃易引起便秘及腹內脹氣的食物(尤其是紅薯、啤酒、碳酸氣泡飲料等),多吃高纖維飲食,適度運動。
3陰囊腫大是怎麼回事
靳先生,32歲,2天前突然出現左側陰囊腫大疼痛,經過相關檢查後被確診為左側急性附睾炎伴睾丸鞘膜積液。經過半個月的中西藥治療而痊愈。
陰囊腫大是男科最常見的一個症狀,通常是其他疾病的一個外在表現。一般來說,陰囊腫大是指陰囊皮膚及其內含物(鞘膜睾丸、附睾和精索)有病變,或腹腔內容物(腹水、內髒)等下降進入陰囊,致使陰囊體積增大。陰囊壁或鞘膜、睾丸、附睾和精索等陰囊內容物,因急慢性炎症、寄生蟲侵入、腫瘤等均可使陰囊出現病理性腫脹,或炎性滲出增加,出現水腫積液,若出生後腹膜鞘狀突不閉合或未完全閉合,則腹腔內容物可進入陰囊。
常見陰囊腫大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陰囊鞘膜積液:正常情況下,睾丸自腹膜後間隙下降時,有兩層腹膜構成的鞘狀突(如同刀鞘一樣)也經腹股溝管進入陰囊。在胎兒出生前後,上2/3的鞘狀突完全閉合,睾丸部鞘狀突形成一盲袋,包繞睾丸,常稱睾丸鞘膜。睾丸鞘膜積聚少量液體,對睾丸的活動起到潤滑作用。若先天性鞘膜囊內液量異常增多或鞘狀突閉合反常,導致囊內液體積聚,就形成鞘膜積液。此外,在睾丸、附睾受到感染時也可出現睾丸鞘膜積液,譬如靳先生。一般根據鞘狀突兩端閉合情況,分為精索鞘膜積液、交通性鞘膜積液、精索睾丸鞘膜積液和睾丸鞘膜積液,其中睾丸鞘膜積液最常見。
(2)腹股溝斜疝:因腹內容物墜入陰囊而出現陰囊腫大。一般平躺後可以消失。
(3)精索靜脈曲張:是指精索蔓狀靜脈叢擴張、伸長、迂曲而形成的陰囊血管性腫塊。多由精索內靜脈返流引起,表現為陰囊腫大,易與腹股溝斜疝相混淆,鑒別有困難時,可經彩超檢查。
(4)陰囊外傷:由於外傷導致睾丸或附睾腫大,多伴睾丸鞘膜積液。
其他睾丸腫瘤、精索鞘膜囊腫、睾丸扭轉等也可出現陰囊腫大,要注意臨床鑒別。
4睾丸鞘膜積液如何治療
對睾丸鞘膜積液的治療要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積液的多少等情況來定。
嬰幼兒及新生兒睾丸鞘膜積液隨著年齡生長發育,淋巴係統功能健全,多可自行吸收,不需急於治療,可動態觀察、定期複診。故除非積液巨大及合並有嚴重感染或其他病變外,一般不予處理,可觀察到2歲以後看情況再定治療方案。
對於睾丸鞘膜積液量少,並且沒有其他症狀和病變者,可不用處理。
睾丸鞘膜積液量較多時,龜頭可縮入包皮內,影響排尿和性生活,而且長時間的積液會引起睾丸萎縮,影響生育。所以一經發現,應根據引起鞘膜積液的原因,積極治療。單純的睾丸鞘膜積液可行睾丸鞘膜翻轉術。
5附睾腫塊都是由附睾炎引起的嗎
附睾炎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往往會形成炎性包塊而導致附睾腫塊,是附睾腫塊的常見病因。但除了附睾炎其他疾病也可引起附睾腫塊。
(1)附睾囊腫:附睾部位可觸及邊緣光滑,質軟而又囊性感的圓形腫塊,多位於附睾頭部,以精液囊腫較為常見。
(2)附睾結核:結核引起的腫塊多呈結節狀,可與皮膚粘連,形成慢性竇道,輸精管常呈串珠狀,透光試驗陰性,結核菌素試驗陽性,血沉增快。多位於附睾的尾部。
(3)結紮後附睾淤積:發生在輸精管結紮術後,表現為一側或兩側的附睾增大,觸按飽滿,光滑,患者可有不適感。
(4)附睾腫瘤:可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常見的有間皮瘤(又稱腺樣瘤)和平滑肌瘤。惡性腫瘤常見的有附睾癌和平滑肌肉瘤。
6中醫如何治療慢性附睾炎?它會影響生育嗎
急性附睾炎失治誤治可以轉為慢性附睾炎,有的也沒有急性過程。中醫藥治療慢性附睾炎具有較好效果。中醫學認為本病與濕熱下注、肝氣鬱結、氣滯痰凝、瘀血阻滯等因素相關,以清熱利濕,疏肝解鬱,化痰散結為治療大法。
(1)濕熱下注:多因外感濕熱,或肥甘厚味,內生濕熱,循經下注,濕熱蘊結下焦而致,常伴隨有陰囊潮濕。常用龍膽瀉肝丸口服。由於該藥苦寒,長時間服用可傷脾胃,所以濕熱祛除後要及時調整。
(2)肝鬱氣結,氣滯痰凝:多因鬱怒傷肝,肝鬱氣結,經脈不利而形成,常伴隨急躁易怒。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口服。
(3)瘀血阻滯:多因外傷引起瘀血阻滯經絡而致,常伴隨睾丸疼痛。常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或龍血竭膠囊等。
在內服中藥的同時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配合中藥外用,中醫內治和外治相結合,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譬如可用衝和膏外敷以溫經通絡散結。若睾丸冷痛者,用小茴香60克,荔枝核15克,大青鹽60克炒熱置布袋內,局部熱敷,以溫經散寒止痛。
大家也許會問,附睾炎對生育有影響嗎?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我們首先要了解附睾與精子的關係。精子在睾丸中形成,但還不是成熟的精子,因為離開睾丸時的精子雖高度分化,但是還不具備運動能力和受精能力。精子隻有進入附睾後,在附睾的轉運和儲存過程中,經曆一係列的形態結構、生化代謝和生理功能的變化,最終才會有運動能力和受精能力。正如我們在男性不育有關問題中所說,附睾就是精子的“加油站”,所以附睾——“加油站”出了問題肯定會影響精子質量,生育自然就受到影響。急性附睾炎如果診治及時多能治好。但若沒有徹底治愈,容易轉變成慢性附睾炎。由於附睾尾部也是輸精管道的起始端,如果慢性附睾炎發生在尾部出現炎性結節,發生纖維樣變,附睾組織內形成瘢痕,可以誘發附睾阻塞,如果兩側附睾尾都發生炎性結節,就會使精子的輸出發生障礙,就有可能出現無精子症,從而影響生育。所以患有附睾炎且未生育的患者,一定要積極治療,急性附睾炎一定要徹底治愈。
7陰囊裏的睾丸哪去了
有人無意中發現自己陰囊裏沒有睾丸,或者少一個睾丸,也有比較細心的父母檢查自己孩子的陰囊時也有上述發現。那麼,本該在陰囊裏的睾丸哪裏去了呢?
一般情況下,男性胎兒在母親懷孕7個月時,睾丸就會自動下降到陰囊,有極少數患兒在1歲左右時睾丸才下降到陰囊。這種一側或兩側睾丸未降入陰囊而停留於下降途中任何部位,如腹腔內、腹股溝處等的情況,醫學上稱為“隱睾症”。隱睾症單側多於雙側,左右發生率相似。據有關資料統計,未降睾丸約70%可在腹股溝處找到,約25%居於腹腔內或腹膜後,約5%睾丸位於其他部位。導致隱睾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多數學者認為可能與解剖因素如睾丸係膜太短致睾丸不充分下降、腹股溝管發育不良不能讓睾丸通過、內分泌因素(由於睾丸下降要有足夠動力,即靠母體的促性腺激素等)以及遺傳因素有關。
還有一種情況可導致陰囊裏無睾丸,即先天性無睾症。一般來講,這種情況經過B超等有關檢查,一般都能做出明確診斷。
8隱睾有哪些危害
(1)可以引起男性不育:正常情況下,陰囊溫度要低於體溫1.5~2.5℃,這種溫度差異是保證睾丸正常生精的最基本條件。而雙側隱睾患者由於其睾丸不在陰囊,這種溫度差異當然也不存在,從而阻礙了精子產生,可導致無精子症不育。單側隱睾從嬰兒出生第二年起,對側正常位置的睾丸也有損傷作用,醫學上稱之為“交感性睾丸病”,也可誘發不育。單側隱睾有少數患者仍有生育能力,雙側隱睾幾乎不能生育。
(2)腹股溝疝:據統計,隱睾並發腹股溝疝者約為50%,其中以腹股溝處隱睾最常見,多因睾丸下降不全而使腹膜鞘突不能閉合,腹腔內容物如腸、膀胱循路下降所致。
(3)精索扭轉:由於隱睾下端失於固定,或提睾肌收縮過強,睾丸係帶發育不良等因素,使睾丸發生精索扭轉的概率比正常睾丸者要大得多。
(4)睾丸創傷:由於腹股溝內睾丸位置表淺,後壁堅韌無彈性,活動度小,易受擠壓、撞擊等損傷。
(5)癌變:隱睾的癌變率較正常睾丸明顯增加30~50倍,其中以腹內型隱睾癌變率最高。據統計,8%~15%的睾丸腫瘤發生於隱睾。有學者指出,年齡超過6歲的隱睾患者,睾丸發生惡變的概率很高,故位於腹內及較大兒童的隱睾宜行睾丸切除術。
9發現隱睾是否要馬上開刀
由於隱睾的危害較大,所以一旦發現應及早采取措施,但並不一定立即開刀。
(1)等待療法:正常情況下,胎兒睾丸在母親懷孕7個月時即能下降入陰囊,也有些特殊原因,睾丸的下降時間可以推遲到出生後3個月到1年。所以,嬰兒出生時發現有隱睾也不必急於采用藥物或手術方法試圖將睾丸複位,應耐心等待,看睾丸能否自動下降。有人研究發現,真正隱睾極少在1歲之後再下降。因此等待療法僅適用於1歲前的嬰兒。1歲後仍沒有下降者,應及時手術。
(2)激素療法:有些患者可能是因內分泌因素所致,故可采用激素療法。近年來許多學者采取先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治療,再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療獲得了較好效果。
(3)手術:小兒隱睾手術時機選擇非常重要,過早可能失去隱睾自行下降的機會,過晚可能影響睾丸功能。過去主張2~5歲時手術為宜,最遲不能超過6歲。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宜在2歲前手術治療,原因是2歲後患兒的睾丸組織已發生病理改變。對於年齡超過6歲者,目前多主張將睾丸切除,以防癌變,尤其對腹內型隱睾。
10為啥包皮龜頭炎總是治不好
蘇先生,52歲,近1個月龜頭部經常瘙癢、灼熱,並且龜頭表麵有分泌物,曾在幾個醫院都被診斷為“包皮龜頭炎”,外洗和口服的藥物都用了,就是沒有明顯效果。後經朋友介紹到我們醫院診治。檢查發現患者包皮不長,龜頭紅腫,在龜頭的背側有兩個小潰瘍,伴有滲出。盡管蘇先生是一位大學教授,生活很檢點,但在我們的建議下還是做了梅毒、生殖器皰疹、艾滋病等相關檢查,結果都沒有發現異常。蘇先生也否認在出現炎症以前用過易引起過敏的藥物。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龜頭炎,如果是一般的炎症為什麼用抗炎和外洗藥物沒有效果呢?無意間蘇先生的一句話,我們茅塞頓開。蘇先生說到某省級醫院檢查後讓輸葡萄糖和氟羅沙星治療,結果不但沒效,反而加重。這時我們高度懷疑張先生患有糖尿病,經過詢問盡管蘇先生沒有吃得多、口渴、消瘦等症狀出現,但我們還是讓蘇先生做了空腹血糖檢查,結果達17.8毫摩爾/升。導致蘇先生龜頭炎遲遲不好的原因竟是糖尿病。經過降糖和抗感染治療半月後,龜頭炎痊愈。
王先生,男,50歲,間斷性包皮反複紅腫、疼痛3年。每次發病都口服抗生素,用高錳酸鉀稀釋後外洗,幾天後症狀緩解,以後每隔幾周就發病1次,同時其妻子也經常發生白帶增多、小腹疼痛等症狀。老王因此非常苦惱。我們體檢發現包皮過長,內板被反複的炎症刺激後已成潰瘍。經抗炎治療後在我們的建議下做了包皮環切術,之後再也沒有犯過包皮龜頭炎。
包皮龜頭炎是男科常見疾病之一,多見於包皮過長男性,同時包皮過長也是龜頭炎症反複發作原因之一,如蘇先生。因糖尿病引起的包皮龜頭炎雖然少見但時有發生,尤其是沒有糖尿病典型“三多一少”症狀的患者常常被忽視,王先生就是如此。因此對反複發作且包皮又不長的龜頭炎患者,要注意檢查患者空腹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