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認識疾病危害(1)(1 / 3)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簡稱OA)又稱增生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或骨關節病,是一種關節軟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變,並在關節邊緣有骨贅形成。臨床以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為主要表現。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骨關節炎在全球50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為50%,在55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為80%。骨關節炎會導致畸形、殘疾,其致殘率高達53%。據美國有關機構的統計,骨關節炎成為繼缺血性心髒病後導致工作能力喪失的第二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將骨關節炎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

目前中國骨關節炎患者約為1億人,也就是說,在我國每10個人當中差不多就有一個骨關節炎患者。一旦患病,患者就要飽受病痛的折磨,甚至致殘,對患者和家庭造成常年的困擾,高額治療費用的支出,往往給患者本人和家庭帶來很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同時,龐大的患患者群也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此,1999年11月,聯合國簽署正式支持文件,表示支持把2000~2010年作為國際“骨與關節十年”的全球性活動。治療和預防骨與關節病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麵對的一件大事。同時,每年的10月12日被定為“國際關節炎日”,以喚起更多人對它的重視。

1.骨關節炎是什麼樣的疾病

我媽媽兩個膝蓋疼痛,上、下樓梯和下蹲的時候很困難,前些日子到醫院檢查,說是得了骨關節炎。我聽說隔壁鄰居也是得了骨關節炎,後來因為這個去做了關節置換。請問專家:骨關節炎是什麼樣的疾病?

骨關節炎又名退行性關節病、增生性骨關節炎,不同名稱來源於關節病理表現,即有軟骨退行性變的同時伴有新骨的形成。本病的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多,是一種常見的老年人的關節病。通過初步的流行病學調查,女性和男性的發病率分別為2.59/1000和1.71/1000,女性高於男性。40歲人群的患病率為10%~17%;60歲以上的人口中,50%的人群在X線上有骨關節炎表現,其中35%~50%有臨床表現;75歲以上的人口中,80%以上的人可有骨關節炎症狀。骨關節炎根據其病因可分為原發性骨關節炎和繼發性骨關節炎。本病好發於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如膝、手、髖、脊柱等。病因及發病機製至今未明,但已認識到遺傳、年齡、肥胖、職業、體力勞動、炎症、創傷及雌激素水平下降等,都可能是誘發因素。目前認為,骨關節炎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是由各種原因引起關節軟骨纖維化、潰瘍、脫失而致的關節性疾病,包括軟骨退變、軟骨下骨硬化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滑膜增生、關節囊攣縮、肌肉萎縮無力等。

本病多表現為慢性遷延性發病,起病緩慢,無明顯周身症狀,隻有少數病例表現為急性炎症過程。其特點為逐漸發生的關節疼痛、腫脹、晨僵、關節積液及骨性肥大,可伴有活動時的骨擦音、功能障礙或畸形。主要表現是關節疼痛和活動不靈活。

你媽媽的病不需要太擔心,隻要進行有效的治療和科學的保健,阻止病程的發展,就可以正常地生活了。

2.中醫是怎麼認識骨關節炎的

我是一個骨關節炎患者,病史有十幾年了,一直都喝中藥來治療,治療效果還好,請問專家:中醫上有骨關節炎這個病嗎?中醫是怎麼認識骨關節炎的?

骨關節炎是西醫的病名,在中醫上是沒有這個病名的。骨關節炎屬於中醫學“骨痹”範疇,首見於《黃帝內經》,為中醫痹病理論之源。《素問·痹論》提出“筋痹”、“脈痹”、“肌痹”、“皮痹”、“骨痹”的概念,描述其特異性症狀“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澀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金匱要略》記載“中風曆節病”的病理為“筋傷”、“骨痿”,臨床主要表現為“曆節痛,不可屈伸”,近似於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病理和臨床特點,並組合了甘草附子湯、桂枝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方劑。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提出瘀血致痹學說,身痛逐瘀湯等方別具一格,進一步豐富了中醫痹病理論。現代中醫對骨關節炎的病因病機認識與古代基本一致,多數醫家認為本病的特點是“本虛標實”,故多以補肝腎、強筋骨、補益氣血以治其本,祛風散寒勝濕、活血通絡止痛以治其標。

3.哪些人容易患骨關節炎

1年前我的一個朋友得了骨關節炎,前些日子又有一個朋友被確診為骨關節炎,大家都說南方氣候比較潮濕容易得骨關節炎,很擔心自己也會得這個病,請問專家:哪些人容易患骨關節炎?

人體的骨與骨之間的連接稱為關節。人的手、腳、肘、膝等部位均有關節存在,這些關節能屈能伸,使人體的各部位靈活運動,並順利地工作與生活。健康的關節必須維持正常的代謝平衡狀態,具有光滑而有彈性的軟骨,保持足量而屬性穩定的關節滑液。任何一方麵出了問題,都會導致骨關節的退行性病變,引發骨關節炎。其中,年齡、性別和肥胖是骨關節病的三大致病因素。

(1)年齡: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開始肥大增厚,營養供應不足,出現軟骨細胞減少、軟骨變性、撕裂,強度大的Ⅰ型膠原取代Ⅱ型膠原,關節透明軟骨變成纖維軟骨,關節軟骨的彈性和黏滯性下降。與此同時,骨骼中無機物也逐漸增多,骨骼的彈性與韌性減低,更易造成軟骨細胞損傷,導致日後關節軟骨的退行性病變。一般來說,30歲左右,關節軟骨即開始退變,骨關節病的發病率逐漸攀升;50歲時,大約50%的人會不同程度地患上骨關節炎;65歲以上,骨關節炎有X線異常者即達70%。

(2)性別:由於女性患者受更年期激素變化的影響,比男性更容易發生骨關節炎,其發病率是男性的2~3倍。

(3)肥胖:由於肥胖增加了骨關節的承重負荷,因而體重增加和骨關節病的發病率成正比。據統計,肥胖者患骨關節炎的概率是正常人的4~7倍。

此外,關節使用過度、運動損傷、遺傳也是骨關節炎的患病因素。如紡織工人、運動員易患膝關節骨關節炎;辦公室人員易患頸椎病。家庭中有骨關節炎病史者,後代患關節病的可能性也較大。骨密度低的人骨關節炎的發病率也較高。近些年,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電腦一族”和“駕車一族”人數的增加,此病在這類工作體位改變較少的人群中也迅速增加了。

4.骨關節炎會侵犯哪些關節呢

我媽媽1年前出現兩個膝關節疼痛,在我們當地的醫院做檢查時醫生說是得了骨關節炎。前些日子我姨媽右髖關節也出現疼痛,去醫院檢查,醫生也說得了骨關節炎。請問專家:骨關節炎會侵犯哪些關節呢?

骨關節炎好發於負重及易被磨損的關節,如手、膝、髖、足、頸椎及腰椎關節。其中,又以膝關節發病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