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1 / 1)

《易經》不管從義理上也好,還是從象數也好,它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人如何在短暫的一生活出自己的價值;人如何能夠很好的把握自己;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恰到好處,盡量不犯大錯,少走彎路,從而得到一個相對完美的人生。

《易經》教給我們的是:如何去尺度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宇宙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人如何使自己的行為與自然相應,與宇宙大道相應,能相應就對,反之就錯。那麼《易經》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樣的人生啟示呢?《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萬物是有生命的,即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易經》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人和萬物皆有生命且平等存在於宇宙中。宇宙萬物不但有生命而且還有靈性,並且每一個個體的生命之間是緊密相關的,所有萬物之間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且之間是互動,把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完全對立起來,它就不能生存,不能成為它本身而存在。

《易經》中講的祭祀,就是人麵對困難,無能為力時,就要求助上天的啟示,實際就是人和自然天地之間的一種對話,溝通,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敬天畏地”的來源。而所有這些的啟示通過卦象來表明。《易經》認為天為父,地為母,我們依從他們而生存,我們的出錯就是背離了他們所啟示給我們的規律,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他們不存敬畏之心。當我們麵對困難時,麵對大的災難時,我們就要調整我們的行為必須和天地相應,並力求順道,

我們才會生活得相對安祥和諧。人類曆史上所有的戰爭和自然災難,起源於人類的狂妄自大無知,不但把自已隔離於天地萬物之上,而且人為地把自己淩駕於別的民族,是背離以“生命為中心的平等宇宙觀”的悲劇重複。

《易經》的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也是中醫的源頭,即人體的各個器官之間是相互互動的,且有一個有機的內在運作方式,這個運作上的任何一個部位出問題就會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所謂治病,就是找那個部位和整體的關連!《易經》的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是孔子《論語》“以人為本”的源頭,也是老子《道德經》天人合一文化的源頭。用於我們個人,我們要學會時時提醒自己,學會順道尊德的生活方式。《易經》不管從義理還是象數,它教給我們以實現價值為中心的人生觀。

人生在世,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這個價值就是求得真善美。它教給我們從理智上要求真,求得人生的真相,從情感上追求人性的美,意誌上要求人應與萬物相處的善。這樣的人生觀要求我們,在一生當中,把德行的修行永遠放在第一!並且《易經》給我們的啟示,人生的價值觀在內不在外。如果在外的話,名利權位就能帶給我們一切,就能使我們快樂,這樣的話,那麼人生的價值隻屬於少數人了。因為名利權位的得到有機會和運氣在內,這樣的機會注定是屬於少數人,並且名利權位給予人的隻是感官的一時滿足,而不是來自內心的真正喜悅!因為內心的喜悅如泉水會時不時地湧出!為什麼在內呢?《易經》告訴我們,人的價值在德行修養上麵,職業沒有貴賤,人格有高低。

一個有德行的人,他處處受人愛戴,他處處給別人帶來利益,這樣的人到處受歡迎,他的人生價值就很高。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職業,君子是受人尊重的,君子靠得是德行,所以人生的價值在內不在外。從《易經》的啟示也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發展德行,一個無德行的人是很可怕的,他就會背道而馳,德就是要順道,人生的價值就是力求使自己的行為順道,與人相處,以和善為主,與自然相處,以尊重自然為主!諸君想想,一個沒有德行的人,他與人相處,以已為主,與自然相處,以利為主,這樣的人,是不是很可怕?我們隻所以尊重曆史上的聖賢大德,就是因為他們所作所為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德行的最高點,這樣的境界就是易經中的無我。

當一個人到無我,實際上就是他的言行處處為別人著想,他已超越了小我,小我的人欲望多多,而更多的是這樣的欲望是以利己為主。《易經》給我們最重要的人生的啟示,就是人生追求的最終價值就是要不停地超越自我。人所有的錯誤行為,就是因為人無法合理駕馭自己的欲望,隻所以不能合理駕馭自己的欲望,就是因為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不能認識自己,是因為人不能認識自然和宇宙。因為我們的經驗,我們的理性所能掌握的這一切本身就是有限的,充滿變化的,不能解釋它為什麼存在,這就需要超越自我的認知。人要學會超越就得謙卑,學會放下自我,學會反省,反思,找錯,時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修正錯誤,朝著儒家的“天”,道家的“道”接近,並以這個道來要求自己規範自己,最終能達到孔子所說的七十而不逾矩隨心所欲!那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