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易經(1 / 3)

《易經》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這三位古代聖人合作的成果。我們從今天的眼光,對此再作簡單的說明。《易經》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經”,內容極少,隻有六十四卦的卦象以及卦辭與多爻辭;這是伏羲氏與周文王的貢獻所在。二是“傳”,原是為經作注解的,稱為“十翼”(翼為輔助)。

《易經》位列《十三經注疏》之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最為古老而又成熟的偉大經典。其內容涵蓋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間讓人類安身立命。其方法則是設卦觀象,描繪自然造化的奧妙情境,展示人世間的吉凶禍福與因應之道。

《易字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整個世界是陰陽兩種力量的互相作用不斷運動、變化、生成、更新,陰陽互動、對流。陰陽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

《易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而“易”字就是變化的意思,64卦隻是表示一種現象,根本沒有好卦、壞卦之分。而《易經》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認知世界,應該如何認知自我,如何應對是勢,從而做到持經達變,通達樂觀。

《易經》的六十四卦是一套特定的符號係統。占卦還需要解卦,這表示人生有可測和不可測的部分,同時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選擇機會。因而占卦不同於算命,它要求我們以清醒的理性與負責的態度去麵對人生。

《易經》在古代經典中屬於哲學類,它是一套圓滿的哲學體係。《易經》再三揭示人生的正途在於:培養德行、增強能力,以及啟發智慧。

關於《易經》的學習,作者用三句話來概括:一、不學一定不會;二、學了不一定會;三、學會終身受用。首先,《易經》的六十四卦是基於一套特定的符號係統,若是不曾學習,則這些卦象顯得神秘而難解。其次,為什麼學了還不一定會呢?因為它的占卦部分需要解卦,而解卦能力永遠有提升的空間。這表示人生有可測與不可測的部分,同時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選擇機會。占卦不同於一般的算命,也在於它要求我們以清醒的理性與負責的態度去麵對人生。

《周易》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經》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辭,《傳》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序辭》、《序卦》、《說卦》、《雜卦》十篇,也稱《十翼》。

《周易》的作者是誰?至今尚無定論。相傳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發展為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十翼》。根據現代學者研究,《易經》乃是一部卜筮之書,大約產生於殷周之際,是殷商時卜辭之官所收藏編輯的古人占卜情況的記錄。《易傳》的成書則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大約產生於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際,由孔子及其後學所作。

《周易》是一部古代哲學著作,她保存了古人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書中內容從“一陰一陽之謂道”出發,在肯定事物運動變化永無止盡的基礎上,預測到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變成它的反麵。提出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和“天地革即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等哲學命題,認為事物的發展實際上是一個由矛盾趨向於調和及不斷往複循環的過程。

一部《周易》講得就是一個“道”字,但是《道德經》讀過之後就如一首詩一樣,讓人感到“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讀過《周易之後,不僅讓人體驗到那個無所不在而又說不清道不明的“道”,而且還有一套盡力把那個道說清楚的語言,從這個角度來看,“易”就是一個可操作體係,從而有了易卜。

《易經》最基本的語言是“陰”和“陽”,但從易理來講,它又有一套在《周易》本身不能直接讀到的語言,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深不可測的一個表現。《周易》係辭中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漢書·五行誌》中劉歆說:“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而陳之,洪範是也。聖人行其道而寶其真,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裏,昔殷道馳,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作《春秋》,則乾坤之陰陽,效《洪範》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所以,河圖洛書先於《周易》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