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講過:闊亦田之戰,成吉思汗脖子中箭,險被長生天接走,卻對部屬隱瞞得滴水不露。
這說明,他的汗國還不夠純潔,就在這些部屬中,還有讓他深深顧忌的人。
他顧忌什麼人呢?
他顧忌的人有兩個,一個是堂叔阿勒坦,一個是堂弟忽察兒。
這個阿勒坦是之前的蒙古最後一個大汗忽圖剌的兒子,地道的太子爺,根子比成吉思汗還要正,血統比成吉思汗還要高貴。
以他這樣的身份,自然不甘心臣服於成吉思汗。
可是當年,他為什麼第一個站出來呼籲,把鐵木真推舉為成吉思汗呢?
那是不得已而為之。在“神”的支持下,鐵木真的人氣極旺,稱汗已成定局,他索性站出來做個順水人情。他當然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一是跟著成吉思汗大肆擄掠,壯大自己的勢力;二是尋找機會取而代之。
抱著這種想法,阿勒坦極力拉攏忽察兒、答裏台。
答裏台是成吉思汗的親叔叔,忽察兒是成吉思汗的親叔伯兄弟。可是因為被排斥在汗國權力中心之外,對成吉思汗都意見蠻大。
這三個人一拍即合,成天廝混在一起。
成吉思汗早就有察覺。他不動聲色地琢磨著,怎樣找個適當的機會,拔掉這根骨刺。
1202年的秋天,成吉思汗準備討伐塔塔兒人。
大軍出發前,成吉思汗頒布了一條紀律:“殺敵的時候,不許搶奪財物,以免延誤戰機。戰利品要上繳,由大汗統一分配。下達後退命令時,要立即返回原陣地,違令者斬。”
這條紀律針對的就是阿勒坦這樣的擁有自己部族的首領。
過去打仗,成吉思汗先要給這些部族首領下命令,再由這些首領去指揮各自的兵馬。如今可以越過他們,直接指揮和約束到基層了。
還有就是,不再讓他們對戰利品有自主控製權。這等於改變了戰爭的目的。這些部族首領跟著成吉思汗打仗,就是為了擄掠。對他們來說,戰爭是手段,擄掠才是目的。因為隻有擄掠,才能壯大自己的部族。
成吉思汗很聰明,他逐步在削弱中間權力,從而讓自己的權力更為集中、更為直接、更為有效。
在答闌捏木兒格思,成吉思汗大敗塔塔兒人,追擊到兀勒灰失魯格勒隻惕,一舉消滅了他們。
就在這次征服塔塔兒人的戰鬥中,阿勒坦、忽察兒、答裏台違反了紀律,不但搶奪財物,而且還不上繳。
他們顯然是故意的。可見成吉思汗的這道箍,讓他們頭疼到了什麼地步,已經是忍無可忍了。
成吉思汗當然不會坐視,他果斷派出者別和忽必來,沒收了他們搶奪的戰利品。這等於是給他們一個嚴重警告。
隨後,成吉思汗召集親族,商議如何處理俘虜的塔塔兒人。
商議出來的結果是:為徹底消滅,自古以來,迫害我們父祖的塔塔兒人,要把車軸高的男人,不用問就殺死,餘下的婦女和兒童,分給大家,做守門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