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家姓譜346——350、(1 / 3)

346、籍

始祖:黃帝玄孫帝嚳高陽氏之子棄。初祖:周室晉臣伯攸。

曆史名人:漢臣籍孺;漢內臣籍福;明孝子籍馨芳等。

姓氏源流:籍(Jí)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官職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公族叫作伯厴的,是晉襄公的孫子(一說是晉國大夫荀林父的孫子),在朝廷裏麵專門負責管理晉國典籍的事情。伯厴的學問很好,他的後代中有的用籍作為姓氏,稱為籍氏,是今天籍姓的起源。

2、以地名為氏。春秋時,衛國有籍圃、齊國有籍丘,住在那裏的人以籍為氏。

得姓始祖:伯厴。籍氏的得姓,以官為氏。“籍”的本義是典籍、文獻,春秋時,晉國有籍氏之官,掌管保存國家的典籍,晉大夫伯厴即任此官,其後代即以籍為氏,籍談即其後代。籍氏家族,當時世代都是晉國的大夫,地位崇高,不過,到了“三家分晉”,揭開戰國之幕時,這個家族遠離山西老家,播遷到當時的宋國,也就是現在河南省的商丘縣至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帶地方,繼續繁衍滋長,最後在河北省的永平縣(古為廣平郡)成了當時的名門望族。籍氏家族的人要尋根,可到商丘和永平。故籍氏後人奉伯厴為籍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籍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籍姓出自姬姓。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公族叫作伯厴的,是晉襄公的孫子(一說是晉國大夫荀林父的孫子),在朝廷裏麵專門負責管理晉國典籍的事情。伯厴的學問很好,他的後代中有的用籍作為姓氏,稱為籍氏,是今天籍姓的起源。

三、曆史名人——

籍淡:春秋晉國大夫(見下附錄《數典忘祖》)。

籍孺:西漢時大臣,籍孺和閎孺,本來都沒有什麼才能,隻是以婉佞貴幸,公卿皆因關說。二人的際遇很受人羨慕,以至惠帝之時,為能獲得皇帝的垂青,侍中等官在穿帶打扮上都向著他倆看齊,帽子上插著羽毛,臉上塗著脂粉。

籍馨芳:明朝著名孝子。他父親去世後,他悲痛萬分,便住在墓邊,守孝三年。

四、郡望堂號。1、郡望: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相當於今河北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東漢廢入巨鹿郡,三國魏初複置郡。

2、堂號(缺)

籍姓與寂、激姓是三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347、束

始祖:黃帝玄孫帝嚳高陽氏之子棄。初祖:漢臣疏廣,棄後人。改姓束。

曆史名人:晉學者束哲;宋臣束元嘉元畫家束宗庚;元孝子束崇芳;明臣束清等。

束姓姓氏源流:束(Shù)姓源流純正,源出自媯姓,由疎氏所改。據《晉書•;束皙傳》載,古代戰國時,齊國有一個部族姓疎(古“疏”字的異體字)。漢代時候有個叫疎廣的人,宣帝時任太子太傅,東海蘭陵(今山東省棗莊東南)人。到了疎廣曾孫孟達時,自東海為了避王莽之難,遷居沙鹿山(在今河北省大名縣境內)。遂去疋改為束氏,稱束姓,世代相傳。

得姓始祖:疎廣。從《晉書•;束皙傳》記載考證,束姓是西漢高士漢疎廣是後裔。王莽末年,疎廣的曾孫孟達,對王莽篡政不滿,莽“立新”後,孟達避難逃至東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現了束姓。望族居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縣),故束氏後人奉疎廣為束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束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束姓起源於古代戰國時,和頤姓等一起派生出的,當時屬於皇家姓氏。當時齊國有一個疎姓家族,很昌盛,他們是束姓最早的起源。後來到了西漢時,博士疎廣是當時有名的賢大夫,他就是齊國時候疎族的後代。他的曾孫叫孟達,為了避王莽之難,從東海一帶遷居到陽平(今山東省境內,一說遷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縣一帶)。遷居以後,就去疋改疎姓為束姓,世代相傳,是為今天束姓的起源。束姓主要分布在江蘇鎮江和射陽一帶,沐陽也有小部分,江陰也有一分支。

三、曆史名人——束皙:晉代學者,“二十四史”之一《晉書》的《帝紀》就是出自他的手筆。據載,他是當時多聞博識而精於古文的學者,他生性恬淡,不慕名利,曾作《玄據釋》以擬《客難》,從不拿學問作為爭取榮華富貴的工具。因此,其學術造詣頗深,他撰寫的《七代通誌》、《三魏人士傳》、《五經通論》、《發蒙記》等韉著作,均被後世學者推崇備至。此外,束姓名人還有:宋代有樞密都承旨束嘉,元代有畫家束宗庚,明代有清官萬載縣令束清……等。

四、郡望堂號。1、郡望:河南郡:漢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陽郡:設置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南陽郡轄境在漢代相當於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大業三年(607年)複置。唐初複廢,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為南陽郡。

2、堂號:束姓的主要堂號有:“河南堂”、“南陽堂”、“補經堂”等。

束姓與術、舒、黍姓是三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348、逄

始祖:黃帝玄孫帝嚳高陽氏之子契。初祖:後羿徒逄。

曆史名人:漢義師綠林軍首領逄安;漢未表紹將逄紀;宋末義軍將領逄龍等。

姓氏源流:逄(Pá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薑姓,上古炎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炎帝子有人名叫陵,商初受封於逄(今所在地不詳),建立了逄國。也稱為逄伯陵。到了西周武王的時候,逄國滅亡,改其地為齊,改封給薑太公,逄國的後人以原來的國名作為姓氏,成為逄氏。

2、起源於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後代。唐代的學者顏師古說,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後代。夏朝的時候,有一個出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經拜後羿為師。他的後代也隨著他姓逄,稱為逄氏。

3、起源於春秋時期,春秋時的齊國君主有車左官名逄醜父,他的後代也稱逄氏。成為逄氏的又一支。

逄姓始祖:逄伯陵。逄姓出自薑姓,起源於6000年前,炎帝之子逄伯陵,以國名為氏。據《萬姓統譜》記載,炎帝有子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於逄(今山東省臨朐縣石門山),建立了逄國,為伯爵,世稱逄伯陵。後來周武王滅掉了逄國,該國的後世子孫便以原國名作為姓氏,這樣就有了逄姓,故逄氏後人奉逄伯陵為逄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逄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三、曆史名人——

逄安:東漢時期大司馬。

逄滑:春秋時期晉國大夫。

逄同:周代越國人。越王勾踐從吳國回來,想報亡國之仇。大夫逄同建議說:“吳國現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驕傲。我們要是想滅吳雪恥,必須結交齊國,放棄楚國,跟鄰近的國家友好,表麵上對吳國友好。這樣一來,吳國必然麻痹大意,我們利用它這個弱點,才能滅亡它。”勾踐采用了逄同的計策,果然恢複了越國的強盛,滅亡了吳國。

逄醜父:據《春秋穀梁傳》和《左傳》記載:魯國的季孫行父禿,晉國大將卻克眇,衛國的孫良夫跛,曹國公子首僂,他們於公元前590年冬十月,同時被齊國邀請去做客。當他們到齊國後,每人都由齊國派使的侍者,季孫行父由齊國的禿頂侍者招待,卻克眇由齊國的獨眼侍奉,孫良夫有齊國的踮腐者陪同,曹公子有齊國的佝僂侍伴,齊國國君齊頃公之母肖太後同叔子在高處觀看笑而譏之,客人非常不高興的回國。晉國大將卻克認為這是齊國有意侮辱諸國,也是他本人的奇恥大辱,為雪此恨,次年(公元前589年),聯合魯、衛、曹三國軍隊,集戰車八百乘,步兵六萬,戰於鞍(北馬鞍山),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齊晉鞍之戰”。經過一場鏖戰,“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齊頃公乘坐的戰車被樹幹絆住,驂乘逄醜父與齊君換裝易位,晉國大將韓厥趕至,行臣禮,逄醜父“令”齊君去華泉取飲,齊頃公借機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