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動物與古環境
一、古龍山動物群的性質與時代
古龍山遺址中所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無論從種屬數量還是個體數量來看,在東北地區都是較多的,它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動物群,包括魚類2種;爬行類1種;鳥類17種,哺乳動物57種。從哺乳動物的組成分析,它們具有華北——東北兩個地區的中間過渡類型的
性質,因此我們可以稱之為古龍山動物群。古龍山動物群中各類的比例是:魚類2.66%;爬行類1.34%1鳥類21.3%;哺乳類74.7%。其中哺乳類化石比重最大。而在57種哺乳類中,齧齒類占34%;食肉類占36%;奇蹄類偶蹄類21%;其他2%。絕滅種9種,占16%。
山頂洞動物群是華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晚更新世的動物群,哺乳動物有42種,各類比例與古龍山動物群十分接近。另外食肉類種數所占比例較大也是這兩個動物群的共同特點,這與兩者都為山地環境有關。山頂洞動物群南方種類較多,而古龍動物群則較少,但卻含有更多的喜冷環境的成員,如真猛獁象、猞猁、加拿大馬鹿等。兩個動物群所在位置的緯度雖然相同,但由於地理上的原因而顯示出差別。這種差別就是山頂洞動物群為我國南、北方動物混合的類型;而古龍動物群為華北、東北地區動物混合的類型。
古龍山動物群與哈爾濱顧鄉屯動物群屬同種的數量達19種之多,可見兩者麵貌在程度上有很大相似性。
從動物群的分析和年代測定,古龍山洞穴沉積物的時代為晚更新世晚期,主要產化石的層位和含石器地層的年代應為距今17610土240年前。
二、晚更新世晚期古龍山一帶的古環境
古龍山洞穴堆積物中曾經取樣進行fenix,所得各層含孢粉的數量自下而上逐漸減少,但各層的孢粉含量都以草本植物為主,幾乎占總數的90%,其中特別是菊科的蒿屬含量極高,約占80%。孢粉組合明顯地以草本占絕對優勢,說明當時當地以草原為主,森林稀少的自然景觀。但是從哺乳動物化石看來,食肉類種數很多,說明在不遠的山區定有較茂密的森林,因為鳥類的眾多可以作為佐證。
抱粉中除蒿屬外,尚有亙科、十字花科、禾木科、蓼科、藜科、莎草科、桑科和蕁麻科。蕨類植物僅見紫箕和召鬆。木本植物的貧乏(隻見鬆、櫟、柳、椴、等)似乎與現今遼西、吉林西部的溫帶草原區類似。按照這種情況推算,。平均降雨量為400毫米,比現在低200奄米。古龍山動物群中較多的喜冷動物意味著該地當時有較嚴寒的冬季,但夏季可能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