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單雙排的輪滑鞋,平衡車
這些都是弄出來讓這個基地裏的人自己玩的,除了動能版的,還有電動版的。
除了基地裏麵的人,連隔壁的人都不知道。
至於平衡車,體感技術還達不到,甚至沒有,那就用萬向軸搭配齒輪係統,實時用腳來控製前進,後退和轉向。
弄出一些純玩的玩意兒,消耗了一些材料之後,轉頭就弄出一些能夠實用的東西來換材料。
比如動感單車發電機和跑步發電機
前者常見於後世諸多動漫影視作品,騎單車發電幾乎成為了一種標誌性的符號,也代表一種底層被壓榨的現象。
但因為實際的應用場景,效率,甚至是成本等各方麵的限製,這種發電方式並沒有被普及。
因此,在這之外,鄭榮又專門設計了一種跑步機。
類似於公園健身設施裏常見的那種滾筒跑步裝置。
隻要把整個設施擴大,中間加上支撐,連上發電係統,鋪上傳送帶,加上一個裏程計數器,然後送進軍隊裏。
各個軍區軍營駐地,所有士兵都是要跑步的,武裝越野訓練這個沒辦法替代,但是日常的跑步訓練卻可以轉移到這種跑步機上。
既可以達成訓練的效果,也能達到發電的目的。
科技先進程度,理論發展代表了深度,科技的搭配組合和應用設計,代表了寬度。
科技的深度和寬度都要同步進展,才能達到發展壯大的目的。
在這個時期,雖然是國家帶頭,把所有的力量和資源全都往一個方向去發展,有指向的方向自然是發展飛快,但是,沒有被指明的方向卻根本沒有相關的想法。
就算偶爾有那麼幾個靈光一閃,也會因為守成和圖穩的發展策略而沒辦法實現,在經過時間流逝之後,這些靈光一閃的想法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逐漸淡忘。
簡單來說就是,科技的深度的確在不斷的進步,但是相關的技術應用卻沒有得到足夠多的拓展。
在把這些發電設計提交上去之後,鄭榮就開始造槍。
不是那種用來上戰場的槍,而是用來玩的玩具槍。
電磁槍。
電磁動力不夠,就算是子彈是金屬的,也打不出足夠的威力和距離,就隻能用來當做玩具。
每個人身上都是衣帽齊全,鄭榮再給他們配上防風鏡,就算子彈不小心打到臉上,也不至於破相。
造出了這些電磁玩具槍之後,每天能玩的項目也就多了一個。
空閑的炊事班,通訊班和輪休的巡邏班再加上鄭榮和閑下來的幾個人,就把整個基地當做戰場,三棟建築,還有那些雪糕車分別當做不可動和可動的掩體。
可動的部分讓人每天修改,每天都有不同的地形,這樣一來,真人槍戰也能保持一些新鮮感。
每一場的對抗任務也各不相同,有的時候是分成兩隊,甚至更多隊伍的,純粹的敵我對戰,中槍即陣亡,最後那個隊伍還能有生還者,哪個隊伍就算獲勝。
有時是保衛刺殺對抗戰,選擇不同的人會物品當做需要保護的目標,分成守護和刺殺或劫掠兩個陣營進行對抗。
也有人質營救戰。
整個基地裏,除了鄭榮之外,其他的都是當兵的,調到這裏來之後,不能上戰場,不能訓練,幾乎沒有開槍的機會。
當鄭榮弄出了這種電磁玩具槍之後,他們這些人就開始來勁了!
電磁槍要充電,隻要一有空,單車發電機,跑步發電機每天被他們蹬得嗡嗡的。
隻為了能夠多積累一些電,給電磁槍電池多充幾回電。
這種槍,電池就是彈夾,為了方便戰鬥,槍上的電池也專門做成了可拆卸式的款式。
每天的日常操練訓練結束之後,不需要鄭榮開口,他們自己一有空就會迫不及待的分組開戰。
每天的可動地形都是由那些換崗下來的人幫忙變動,保證公平性。
隻是三個作戰班都對炊事班和通訊班很羨慕,尤其是通訊班,隻要留下兩個人守在電話和電台旁邊,其他的人就可以隨時上場。
而鄭榮這邊
隨著雪糕車越來越多,每天能夠建造出來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之前兩位先生來時,一天能有十五輛,之後每天都能多一輛的速度遞增。
九天之後,等到每天能建造二十四輛車之後,那每天就能按照多兩輛的速度遞增。
到了四月,每天就能達到三五百輛的建造速度,而且增加的速度也在越來越快。
每天晚上一輛貨車的運送速度也很快跟不上每日新增的數量。
在這樣的情況下隻能增加運輸車輛,也專門調來了更大的貨車。
五月初更是達到每天七八百輛,再往後,增長速度幾乎是達到了將近翻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