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也被稱為“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一個俗稱。地球上的大氣可以使太陽的短波輻射到地麵,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一來,地表與低層的大氣溫度就會增高。由於這種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因此也被命名為“溫室效應”。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加,目前已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係列嚴重問題,也引發了一係列的災難。
導致“溫室效應”的重要氣體
在“溫室效應”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也直接影響著全球的溫度。據推算,如果大氣中完全沒有二氧化碳的話,那麼地球的年平均氣溫就會下降30攝氏度,地球也會逐漸形成一個沒有生命的冰封世界。反之,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身,那麼“溫室效應”也會加劇,地球的平均氣溫將逐漸升高,地球也會變暖。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目前“溫室氣體”的含量的確在逐年上升,而且上升的速度是愈來愈快。
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氣體,由有機物分解、岩石風化等原因自然產生。據科學家推算,在大約100多年前,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比較穩定的。但是,當時也是人類剛剛開始使用礦物燃料的時期,對煤和石油的大量使用都剛剛開始。此後,人類開始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各種燃具、飛機、汽車以及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向大氣中排放了近4000億噸的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所占的比率增加了大約10%。
除了二氧化碳外,大氣中含有的另外一些氣體,如甲烷、一氧化碳等,也都屬於“溫室氣體”。其中,甲烷屬於一種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是天然氣、沼氣和煤氣的主要成分。雖然說甲烷在大氣中的含量沒有二氧化碳多,但它產生的溫室效應卻比二氧化碳高20~60倍。據估計,每年進入大氣中的甲烷總量可達4~6億噸,其中大部分都與人類活動有關。而甲烷主要來自於填埋垃圾、水稻根部厭氧微生物的分解,全世界煤礦、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和運輸,以及生物質的燃燒過程等。
森林遭破壞,溫室效應增強
我們都知道,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消耗掉二氧化碳,海洋的表層也能吸收二氧化碳,這些對阻止溫室效應都是有效的。但是,近年來人類大量砍伐森林,導致地球上的森林麵積急劇減少,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也大大降低,因此也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日漸增高。一些專家已經就此提出警示:到2057年,全世界的熱帶雨林可能會全部消失,那麼在不到150年的時間內,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會顯著增加,溫室效應作用也會愈加明顯,氣溫的升高也是不可避免。
科學家推測,全球溫度上升後,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將會是非洲,但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會不可避免的遭受災禍。森林消失了,沙漠會逐漸擴大,那麼中美洲和東南亞等地首先會遭受旱災。而惡劣的天氣也會逐漸增加,比如熱帶旋風等,它們將嚴重破壞城市,甚至會奪去人的生命。熱帶地區流行的各種疾病,也會向北部地區蔓延,並可能導致歐洲等地也出現流行性疾病。在地中海地區,還可能因為嚴重的缺水出現半沙漠化,積雪將在歐洲全部消失,亞熱帶植物也將會被北遷數百千米。而在英國,還可能出現肆虐的風暴,海岸上的防禦設施甚至都會被海水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