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百子聯名肅策令(1 / 2)

又是過了十數天,這段時間來可是把宋國的朝政忙亂成了一鍋粥。

先說太子,明明有了丞相和將軍的公開支持,可卻依然不得聖寵,反而是宋皇起了疑心,在諸多場合疏離太子,親近章王。

太子自然是鬱悶不已,惱怒起“他們”的做事愚蠢,辦事不利。而在這時,怡紅院那邊傳來消息了,於是乎太子接到消息的第二天便匆匆離開杭京了。

宋皇年老,已入暮年,處理起朝政來自然不複往日雄風。所以使得宋國內政每況愈下,民間怨聲載道,偶發暴亂。

但在這段時間來,不知為何,宋國積壓的矛盾集體爆發。四處匪賊橫行,民不聊生,眾多綠林好漢紛紛揭竿而起,占山頭,豎大旗,一副為民做主,討伐國君的架勢。

民亂,則國亂,作為一國之主的宋皇一聞民間已是這等架勢,更是憂心忡忡,呼天怨地,不知如何。而再一查,這些都是章王極其附屬管轄的地域,龍顏大怒,章王於是被連貶兩株,糧帛財法,肆伐頗重。

至於太子,早借故自己以前昏昏碌碌,欲洗心革麵,於是親臨民間,體察民情,甘同民苦。雖不曾做出任何政績,但他的勞苦功高,革麵之心早就在有心人的傳播下到了宋皇耳朵。

後來,更是寫了一篇改善宋國民政的見解奏折,呈給宋皇,宋皇自然是龍顏大悅,在文武百官麵前高呼:我兒如此,何愁宋國新皇!

怡紅院內。

“我也是最近才想明白,章王要狠狠貶,但太子那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行,不能做的太明顯使得反差太大,會讓皇帝老兒起疑心的……看來是自己急功心切,幹擾神智啊。”

黃上仙坐在上位,一臉思索狀,眉間有陰雲。下麵的徒弟立刻奉承道。

“師尊不是提前改正過來了嗎,師尊是多麼英明神武啊,一點小錯誤不礙事的,比起那些精囊飯袋的世家子弟好多了,我可是打聽到將軍和丞相那都成一團亂麻了。”

“哼,那些家夥怎麼能和你師尊我比,反正那聚靈石已是我的囊中之物了,哈哈——!”

至於許方這段時間來則一直是沉寂著,使得其他三家以為他許方已經放棄了。那許方是在做什麼呢?他帶著俏兒又開始在杭京拜訪起了各位儒士大賢。

“這是最後一家了吧。”

這裏有一棟在杭京鬧中取靜的宅子,站在這高雅內斂的外飾大門前,許方微微感歎,緊了緊手中的書件,隨後快步走了進去。俏兒隨即跟上。

太子給宋皇呈了一份議國奏折,此奏所書極為不俗,其中所指之點幾乎是針針見血,這更是讓宋皇極是欣慰。

而這份奏折就是許方所書。

但僅憑如此可不能在太子麵前索要什麼功勞,當然,許方的真正要做的事也不僅僅是一紙奏折。

有了黃上仙的協助,就在大家以為宋國局勢已定,太子儲君之位無法再被撼動,將軍和丞相哀哉無力回天之時,宋國因為一紙書令又起大變!

太平年間,宋國了無戰事,舉國上下自然是抑武尚文,所以會有百子開壇述揚自己的學說,而無老弱婦童秉承習武之風。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文人在宋國的地位舉足輕重,所說的話不可謂不重。

“承天地之浩蕩,思吾等之惡俗;念先聖之仁德,肅下等之陋性……”此乃《肅策令》的的卷首語。

一日清晨,從皇內深宮大院傳下、由皇帝玉璽刻印的這一紙《肅策令》,徹底給宋國掀起了龍卷風一般的震動。

此令主要所講就是吾等後人,應該追隨先聖的腳步,秉承他們傳下來的聖德,嚴律己身,要徹底肅清一切不良之風性,還宋國一個朗朗乾坤。

一紙肅策令,滿國俱靜!

一時間,宋國上下就開展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肅反運動。什麼貪官汙吏,什麼奸商假販,一切汙穢都是打擊的對象。尤其是如青樓和賭場這樣的汙垢之地更是受到了嚴厲的打擊,使得滿城蕭瑟,紛紛關門緊鎖。

而對於有心之人策動的變亂更是不惜調動了軍隊去鎮壓,大力肅清倭寇。而另一方麵對於民眾的安撫,則是擺出了聖德的昭化。

崇尚聖德,敬重先聖的百姓們自然是沒有半點怨言,反而都是大力支持。本來像這樣對民眾有利的事情,百姓豈會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