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白水的時候,遠遠就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簇擁在府門前好奇地張望,好不熱鬧。
“咦?怎麼都出來了?”黃月英疑惑地看向楊諧,隻見他同樣不解地搖了搖頭。
“······是你?”她實在想不出其它的可能性,隻好心虛地問了一聲,卻不敢抬眼望他。
“出發前一日已經書信知會了嶽父嶽母。”對方輕描淡寫地回答道。
“那怎麼不告訴我······”說著,突然想起來是自己一直避開人家,沒有給他說的機會。
難道他本來就想帶我回娘家一趟?
之後了解到,原來新婚夫婦結婚後的第三天便可以回娘家省親,稱為“回門”,必須夫婦二人雙雙對對一起拜見女方父母。其實三國時代的女人地位雖然不高,但還是相對自由的,不但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可以回娘家拜年,平時除了禁忌的日子,要回去也沒有什麼大問題。甚至女子離婚、改嫁都是允許的行為。
一路上,已經有不少好事者對著他們指指點點,議論紛紛,更有許多女性同胞滿目桃花地盯著同行的諸葛亮看,上至六十歲的老太太,下至一十歲的小女孩,還都是羞答答的模樣,眼波流轉,雙頰緋紅,掩麵輕笑。而看向黃月英的時候,除了歎氣就是搖頭。
歎你妹的氣啊!為什麼待遇差別這麼大?怪不得,那幾天雖然精神不振,但總能感覺到一些怪異的眼神和莫名的陰森之意,八成是草廬附近也有狂熱的孔明粉······
黃月英頓時鬱悶不已,偷偷地瞟向諸葛亮,隻見他嘴角輕揚,眉目舒展,衣袂飄飄,那樣的微笑仿佛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純淨無暇,任誰看到都會深深地淪陷進去。
什麼嘛,明明這一路上都沒有對我笑過,現在看著她們卻笑得那麼自然······
她的心跳突然有些紊亂,臉像火燒了一般,隻好趕緊收回視線,輕輕地捂著胸口,慢慢地喘氣。一邊的楊諧看在眼裏,神色黯然,心如刀絞。
漸漸地,雙親的身影越發明顯,黃月英激動地揮了揮手,瞬間忘卻了所有的不愉快,放下馬韁立刻衝了上去。
她明明是瞄準了向前跑,卻莫名其妙地偏離了,隻見黃承彥和蔡氏繞到了她的身後,笑得老臉都快皺到了一起,“哎呀,孔明你總算來了啊!”
“······”
於是,似乎理所當然地,大家將諸葛亮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歡聲笑語不斷,隻剩下黃月英落寞地與楊諧站在一邊,無人問津,秋風卷起落葉從眼前飄過,好不淒涼。
我才是這個家裏出生的吧······
接下來的午宴,蔡氏徹底演繹了什麼叫“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餐桌上,她不停地往諸葛亮的碗裏夾菜,慈眉善目,滿心憐愛。
“來,孔明,多吃點,這一路上累壞了吧?”
諸葛亮自然笑著接受,並禮讓道:“多謝丈母娘厚愛,您也辛苦了。”
“哎呦,不辛苦,不辛苦,月英嫁出去以後,我倆清閑了許多。倒是辛苦孔明你了,月英沒給你添什麼麻煩吧?”
“娘——”黃月英氣結,你還是我親娘嗎?有這麼損女兒的嗎?
她正想夾塊雞肉,蔡氏卻將整隻雞端到了諸葛亮的麵前,笑得合不攏嘴。不僅如此,桌上的好菜全都發生了大遷徙,以至於月英筷子所及的範圍內,隻剩下一碗白米飯孤零零地呆在那兒。
“我······”她無語問蒼天。
“你少吃點!”蔡氏回頭將剛剛足以塞滿牙縫的豆芽一根喂進了她的嘴裏,擠眉弄眼的好像在說:“長成這樣還能嫁得出去,都是孔明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