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國日益強大起來,先後向北吞並了漢水流域諸國,呂、申兩國也被楚文王所滅。楚國占據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後,便在這裏建置宛邑,作為問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
南陽西、北、東三麵環山,當中低平的盆地;宛城是南陽的治所,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
自伐董聯盟成立以來,孫堅自長沙起兵之後,一路北上,還沒跟董卓交戰,就先後殺了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谘,不但幫助袁術穩穩當當地占據了荊州最靠北的南陽郡,而且幾乎將身後整個荊州都劃入勢力範圍。
而就在孫堅北上後不久,新任荊州刺史劉表上表天子,讓袁術名正言順地以後將軍的身份領南陽太守。
現在袁術雖已領兵北上魯陽,但南陽宛城有他手下大將紀靈、雷薄、陳蘭三人鎮守,宛城城高牆厚,以紀靈手中的一萬兵馬,完全可以抵擋數萬兵馬的攻擊。更何況在魯陽的袁術隨時可以回師宛城。
況且董卓的大軍被牽製在汜水關、虎牢關一帶,沒有多餘的兵力攻打宛城。隻是無任是誰也沒有想到李蒙的崛起,也沒有人想到董卓會派李蒙攻打南陽。
不過即使如此李蒙也不敢疏忽大意,更何況李蒙也不知道董卓在汜水關虎牢關能堅持多久。一旦董卓撤往長安,他就會麵對諸侯聯軍。
在進入南陽地境前,李蒙特地召集驍果軍軍司馬以上的軍官商量對策。
“我反對直接打宛城。”張遼出聲道:“宛城城高牆厚,兵精糧足,易守難攻,紀靈更是袁術手下大將,智勇雙全。我驍果軍不過一萬三千,加上驍騎軍不過一萬五千人,想攻破一萬人防守的宛城是不可能的。一旦魯陽的袁術回軍,與紀靈裏應外合,兩麵夾擊,我軍必敗無疑。”
李乾說道:“我也反對,驍果軍成立不久,除了四千老兵外,其他的是白波軍整編而來,雖然白波軍久經沙場,但紀律渙散,又沒有經過正規訓練,戰力一般。而袁術軍大部分是當年參加剿滅黃巾軍的老兵,與之交戰必然損失慘重,況且袁術與劉表關係曖mei,如果這個時候劉表出兵北上,我軍勢必陷入三方包圍之中。”
李蒙心中一驚,他想到董卓,想到袁術,想到曹操,想到孫堅,但他沒有想到劉表。荊州刺史劉表能孤身一人入荊州收服荊州世家豪門,顯然有些能耐。荊州帶甲十萬,不可小瞧,一旦北上,宛城勢必陷入混戰。
宛城是荊州的北大門,意義非凡。劉表一定不會讓宛城落入別人手中,當年劉表表袁術為南陽太守隻是迫不得已而為之。曆史上在伐董聯盟解散後,劉表就與袁術反目成仇,為的就是奪取南陽,保證荊州的安定。
這時在堂下的一軍司馬站出來說道:“屬下認為拿下宛城其實並不困難。”
李蒙一楞,自己手下四員大將李乾、李整、李典、張遼都沒有好的計策,一個小小的軍司馬有什麼計策?
李蒙抬頭看去,隻見說話的是一名三十歲左右的大漢,“說說看。”
大漢道:“宛城城高牆厚,兵精糧足,強攻顯然不顯示,但隻需把宛城的兵馬引出來,一舉殲滅,宛城唾手可得。”
“引蛇出洞?”李蒙若有所思。
“不錯,我軍可以佯攻魯陽袁術,宛城紀靈一定不會坐視不理,一定會派兵救援袁術,到時隻需半路伏擊,消滅其軍,然後換上袁軍衣甲,騙開宛城城門,宛城唾手可得。”
“妙計。”張遼道:“就算紀靈識破我軍計謀,以袁術的性格一定會調紀靈出兵。況且在紀靈手下還有雷薄、陳蘭二人,此二人向來與紀靈不和,恐怕不等袁術的命令就會出兵。”
張遼在洛陽多年,對袁術及其手下的性格有所了解。
李蒙沉思片刻,覺得此計可行,便向那大漢問道:“你是何人?”
“末將徐晃。”
徐晃?原來如此。李蒙心裏大喜,“此計如成,你便是軍中校尉。”
徐晃大喜:“多謝主公。”
李蒙掃視眾人:“李乾、張遼聽令!”
“末將在。”
“你二人率八千驍果軍入南陽直取魯陽,佯攻袁術。”
“喏。”
“李典、李整、徐晃聽令!”
“末將在。”
“你三人率五千驍果軍抄小路前往宛城,待宛城袁軍出,立即抄他們的後路,不得放過一個袁軍。”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