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九是個落第秀才,孔孟之道沒能讓他金榜題名光宗耀祖,隻好投筆從刀,靠著這把柴刀砍柴為生,但儒家修養仍是他心靈的準則,所以他是村裏的好人,山中的君子,但這君子太過落魄,所以姑娘們敬佩歸敬佩,還是不肯拿自己的終生賠在茅屋粗布中的啦。所以我們的白九年過六十,仍是孤家寡人茅屋住的,“看來今生是連個給我送終的人都沒有啦……”白九有時也會自己苦笑自己,但一切習慣就好啦。
可在這個梨花浪漫的日午,老天爺卻眷顧白九了,尋木砍柴的他看見那隱隱閃現光芒的草叢,當他撥開那倒著的橫木時,赫然發現一個在繈褓中的娃兒,娃兒總是這世上最美好的人事了,更何況這般粉雕玉琢,即使他稍微與旁人有所不同——他的耳朵狀如珊瑚,在陽關的照耀下發出七彩奪目的光芒,絢如綺羅,熟讀雜書的白九一下子反應過來這竟是傳說中的刀神玉千勝的綺羅耳。白九愣愣地注視著孩子,哪想這孩子看見他後,竟是咯咯一笑,白九這下卻是癡了,想這該不會是天上的仙童憐他寂寞,因而舍身下凡陪他來了。因而再不猶疑,將這孩子趕忙抱入懷中。
這一抱竟是整整抱了七個春秋,但他生性坦誠、不貪,他告訴孩子自己隻是他的義父,而孩子天生綺羅耳,便為他取名綺羅生,也不貪這孩子隨他姓白,以圓自己沒有後代的遺憾。這孩子也是從小異常的懂事乖巧,幫忙撿柴做飯是家常便事,得空還要幫義父捶肩泡腳噓寒問暖,當然這時的白九也不忘兜售些聖人思想,教這孩子習文斷字,但凡讀書人總要賣弄些自己的學問。終於有一天好問兒童綺羅生問道:“義父懂得真是多,可為什麼隔壁張阿伯什麼都不懂,他家吃的穿的東西都比我們家多,比我們家好呢?”這時的白九總不好意思說那是因為你義父我雜書看多了弄得我每次考試都考不中,父親在孩子麵前是要建立光輝形象的,所以他隻好再次掉起自己的書袋了:“那是小綺羅你聽過這樣一個典故叫做‘白衣沽酒’,講的是晉朝有一個人叫陶淵明,他不願意為了五鬥米向上層折腰,就辭官歸隱了,然後就像義父這樣過著貧困的日子了。但是陶淵明又跟義父一樣愛喝點小酒,可是因家貧而常不能如願。有一天,陶淵明又因沒錢喝酒而在家門前惆悵,這時,想結交名士的江州刺史正好派了個身穿白衣的人送酒來,陶淵明大喜,當場盡情暢飲。”
“噢,我聽出來了,義父就跟那陶淵明一樣家貧、愛喝酒,那我以後就當那‘白衣沽酒’,好給義父送酒喝。”這孩子聽著聽著就煞有其事地自己點頭,還向義父作出這般天真的承諾。白九不禁心生感動,“這孩子真是太孝順體貼了,可是怎麼沒聽出我的重點啊,我是要讓他體會我的節操丫。”
可惜再乖的孩子長大點總會有叛逆期,這不,這幾天綺羅生不知為何就非要將他那絢麗的綺羅耳用頭巾包起來,一問他,他還低頭踢石頭不作答呢,再追問,還帶著哭腔說:“因為義父沒有這樣的耳朵,我不想跟義父不同。”
跟他解釋半天:“孩子你天生綺羅耳,綺羅生是你與生俱來的名字,不像義父白九這名字隨性普通。”
可這孩子竟還執拗:“義父我都說了,我要跟你一樣姓白,你叫白九,我就叫白小九,我不想叫綺羅生,白小九比綺羅生好聽啦。”
“孩子啊,那你可以叫綺羅生白小九啊,總之你不要將這麼漂亮的耳朵遮起來,多可惜啊!”
“不要,不要,我就要叫白小九綺羅生啦,白小九在前,綺羅生在後,我的耳朵不要讓別人看到,我不要跟義父不同啦。”說著就那麼跑掉了。
這孩子難得固執己見一回地非要叫白小九,要跟父親一樣,表麵搖頭苦笑的白九其實心裏也滿是感動,隻是“你非要姓白,但幹嘛非要這麼沒文化地叫白小九嗎?義父平時教你的字都跑到爪哇國去拉。還是父親取的‘綺羅生’好聽啊,以後混江湖的你可還是得用綺羅生這名字才會被人記住啊,至於名號,來個什麼好呢,醉飲狂龍?武林天驕?……”
其實白九倒可不必傷腦筋,因為再過上十幾年,這江湖酒肆便擁有關於“白衣沽酒綺羅生”的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