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中藥並不是十分了解,例如,中藥的四性五味、煎煮藥材的器具和時間、什麼時間服藥療效最好以及怎樣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藥材。要想最大程度地發揮中藥的養生祛病功效,我們就要對這些問題有更進一步地了解。

什麼是中藥及中藥材

中醫將用來防治疾病的天然藥物與加工製品稱為中藥,而還將沒有加工製成中藥的稱為中藥材。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礦物都是中藥材的主要來源,其中又以植物類中藥材的數量為最多。

藥材的悠久曆史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將中藥的起源時間從戰國時期出現的《黃帝內經》算起。另外,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中有“神農嚐百草之滋味……”的記載,這也是關於中藥起源的一種說法。另外,成書於東漢末年的《神農本草經》中也有比較完整的中藥基礎理論。在這本書中記載了許多既是中藥又是食物的材料,很多我們到現在都一直在使用。宋代的《經史證類備急本》已經將《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具體細化,收錄藥材多達1700多種。而到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已經是集大成了,收錄藥材近2000種,並有大量的藥方。隨著中醫藥的發展,我們現在可以使用的藥材已經多達5000餘種。

上品、中品、下品藥材解析

上品、中品、下品的說法源自《神農本草經》,書中將365種藥材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三種。

上品120種:古書中記載當時認為無毒、可久服多服的藥材為上品,如人參、大棗、枸杞子、當歸等,一般都具有滋養強壯的功效。

中品120種:例如,沙參、五味子、百合、黃連等,有治療疾病、補虛的作用,有的有毒,有的無毒,要斟酌使用。

下品125種:例如,巴豆、附子等,專主治病,多有毒,不宜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