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30附錄(1 / 2)

我的讀書和寫作生活

__答《淄博晚報》記者問

。周蓬樺

一、閱讀:一扇通往密室的門

記者:在您的寫作過程中,讀書是很重要的嗎?

答:世界上幾乎任何一位作家,都是先從閱讀爾後開始進行寫作的,如果說早年的閱讀帶給我的是靈魂的覺醒與激情迸發,那麼現在的閱讀則是一種心安與鎮定。這種心安和鎮定的感覺會讓寫作持續下去而不受外部世界的幹擾。長期以來,閱讀就像是一扇門,隻不過這扇門不是通往喧囂的現實,而是通往另一個更加幽閉的心靈密室,人在這幢密室裏,會獲得寧靜、喜悅與幸福。沉浸在閱讀裏,你會與人類大師級的思想相遇和交鋒,進而獲取強大的精神元素和人格元素。可以說,讀書對我非常重要,它讓人變得內心強大卻又不夜郎自大,恰當地認識和完善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生命坐標。我時常想,說不定哪一天我會放棄寫作,但決不會離開閱讀。一個勤於閱讀的人,在生活裏一打眼就看得出來,他的言行舉止是與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有很大區別的,他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一定是清晰和果斷的。如今,匆忙的網絡時代讓閱讀漸漸變成了一種快餐,我覺得這是每一位喜歡讀書的人需要格外警惕的。

記者:您能描述一下您的讀書生活狀態嗎?

答:目前,我的生活大致由三個部分構成:閱讀、寫作、交流。———每天,我會早早起床,早餐後開車送妻子和女兒上班和入學,這個過程大約要花掉約30分鍾左右的時間,然後回到書房開始一天的工作,煮一壺熱咖啡,迅速進入愉快的閱讀。閱讀的時間大約持續兩個小時,然後會上網查閱資料,開始寫作。午休後起床,下午仍然會寫一點,社交的時間也會安排在下午或晚上進行。過去我不太重視社交,但後來發現這是必須的,於是有選擇地進行。像魯迅先生也是重視社交的,他是用整個下午的時間都用來從事社會活動,把寫作放到夜間。夜間寫作很損害身體健康,我已經改掉了這個習慣。另外,我的讀書有點“另類”,極少循規蹈矩地將一本厚厚的書一口氣讀完。往往是讀到某書的一半,又拾起了另一冊。兩冊書甚至多冊書輪換來讀,其中大有妙趣,像品嚐口味不同的餐點--它甚至影響到了寫作的方式,多年來我將小說散文隨筆同時進行就是例證。這樣的好處是多留下一些思考餘地,使筆下的文字不至於熱得發燙。嚴謹些,再沉實些,不急於出手。我讀書的原則是:經典,以及真正的好書。我幾乎不讀炙手可熱的暢銷書。我與暢銷書的對峙關係,已經形成多年了。而對於當代中國作家的文字,也僅限於作為了解的層麵。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擇十分有益,既然世上的好書一輩子都讀不完,為什麼要用目光去觸摸那些平庸和浮躁的文字?

記者:有人評價說您有點“傲氣”,可我一點也感覺不到,您怎麼看待這樣的評說?

答:嗬嗬,不久前我也聽到一位朋友這樣說,當時還有點微微的驚訝,但我的朋友緊接著又送上一句評語說我“很重感情”,他是很了解我的人。不管怎樣,人身上的“傲氣”是我不想要的,這種氣息可不太好,這可能與我長期的獨處有關。其實在30歲前我一直內心封閉,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但正是在那一年我對自己的處世準則進行了重新調整和定位,那就是永遠都要平靜地麵對這個世界。我力求在任何情景之下都做到“不卑不亢”。有一年,外地來了一位商人氣很重的所謂“文化人”,說他的處世方式與我相反,叫“亦卑亦亢”,但是,在什麼人麵前“卑”?又在什麼人麵前“亢”?他支吾不清。很顯然,他是要在比他弱小的百姓麵前表現其“亢”,這會是一條好漢的作為嗎?在當下,許多的價值理念就這樣陷入了混亂,產生了一批“潮巴巴二唬唬”的人。一個在“文化圈”裏供職的人,卻從頭到尾都在炫耀他多麼有錢,其實他不知道,錢再多也抵擋不住那一身油汙汙的銅臭,更抵擋不住別人的鄙視目光。另外,交友的挑剔也許會給人帶來一些“傲氣”的印象,但這種果斷源於人生經驗和各種教訓。時間有限,我拒絕與任何人陷入任何一種糾纏,也不會在意外界的任何評說,我隻是出於興趣地寫著和讀著,不會讓外部世界的名利所鉗製,也不羨慕別人突然間“火了起來”。雖然坐在書房裏,但心靈的疆域卻始終是一片自由的大野在我眼前遼闊地展開著,事實上我時常陷入自嘲——我覺得人生不外乎是個過程,就像一簇燃燒的野外篝火,不管曾經多麼熱烈耀眼光焰萬丈,最終都要歸於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