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先看重自己

你問我孟子和人際交往有啥關係?其實我也很疑惑,不像中文係或哲學係的教授,能把孟子對當代的醒世功能,閉著眼滔滔不絕地講成一部巨著。

提到孟子,我所能想到的實用功能,恐怕僅止於——隻要背熟語文,測驗就能過關;與人爭辯時,一句“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似乎能使自己理直氣壯不少。此外,親愛的語文老師,對不起,我對孟子真的沒啥印象,也不知道如何去崇拜他。別笑,其實大家都差不多。

倒是編完了這本書後,對孟先生有了進一步認識,赫然發現這位老祖宗硬是了得,簡直就是職場人際關係上的守護神。

作者具有豐富的文史哲學識基礎,以最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掌握孟子大師的學說精髓,將之放諸四海皆準的智慧,運用在現代人的生活,竟然如此貼切,讓人不得不讚歎。原來早在兩三千年前,咱們的儒學大師就已經告訴我們這麼多事情了。

在就業時,他提醒你“別找靠山”;在職位異動之際,他警告你千萬別坐“直升機”;在辦公室請謹記“知言、慎言、不輕諾”;做錯事,“與其辯解,不如及時改正”。

孟子還苦口婆心地一再強調,待人要“真誠”,要懂得替人設想,真正的好朋友是“諍友”,而“竭力討好他人”或處處“以嚴師自居”,都是友誼的致命傷。

真正的智慧是曆久彌新,不會因時間而被汰換掉,也許看完全書,對《孟子》仍是一知半解,但我們在作者的巧思下,已重新認識這位中國古代智者。

在這本書中,孟子儼然成為現代生活的不敗老將,親切地帶著我們走過辦公室叢林的風風雨雨,教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給你安慰、給你指引,並適時提供一盞盞永不出錯的明燈。文中沒有大教條、沒有口號,隻有取之不竭的智慧,和一則則溫馨感人又發人深省的小故事。

隨時隨地都快樂

不容否認,你我都是平凡人,但是我們可曾捫心自問,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勇敢嗎?善良嗎?有沒有赤子之心?懂不懂得忍耐與謙恭?能不能給人溫暖?

孟子認為,一個真正的“人”,必須善於控製自己的七情六欲,並懂得安排自己的人生,能夠順著自身的善性,活出坦蕩蕩的人生。

這些我們都不陌生,隻是人總是得到的太容易,反倒不曾真正仔細想過這些問題,讀過本書後,會不由得訝然孟子的老學說,竟在兩三千年後,與當前流行的心理學新論EQ不謀而合。

EQ強調,一個人的成功,通常必須具備高的情緒智商,愈能夠成熟地控製自己的情緒,任何情境都能理智而穩定地應付。

EQ理論當然也出現了一些提升EQ的自我訓練法則,讓人借由“刺激→反應”的模式中,逐漸培養正確的應對習慣。這些訓練在孟子的眼中是“治標”,透過長期實踐,才能“治本”。

孟子認為,一個好的行為模式,應該是發自於內心而形之於外,因此,根本之道仍應由修身養性、學做人開始,否則,一個美麗的笑容,如果缺少了溫暖與真誠,也不過是張麵具。

西方心理學家喜歡把事業成功、財富與快樂畫上等號,鼓勵人們努力實現。然而,事實上,在這種定義下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活在資本主義體製下的現代人來說,肩上扛著沉重的壓力,大多數活得並不快樂。

相對於孟子,他認為快樂並不等於成功,太多的執著隻會讓自己成為欲望的奴隸。

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有這些止不住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因此,必須從“心”做起,學習控製欲望,超越窮達,才能成為快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