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叛變,是需要付出代價的!(1 / 3)

劉備的蹕節搬到了荊州,大漢的事業又似喻示著新的開始。所謂“天子守國門”;或許,隻有當國家元首亦能做到不避戰火、勇於向前邁進之時,鬥誌才會鼓舞,軍威才會振興,人民才會沸騰,統一國家的戰事也才會持續進行下去!——這是一種大國豐姿,一種甘於挺身曆險、無所畏懼的領袖氣魄。

現在,似乎一切都更有希望了!皇帝劉備此刻心情大好。

而這一消息傳到前線,所有將官也都為之歡欣鼓舞不已;在將士們看來,這一舉動便意味著往後的日子,這位仁德的皇帝就跟他們站在一起了!這樣的好領導,還有啥不值得為他賣命呢?

但是,別忘了,中國也有句老話,叫“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往往好事發生之同時,也就是禍患潛伏的時候了!——幾乎所有人都沒料想到,就在這無限美好的事業發展期,偏偏南郡的州陵縣(今湖北沔陽東南)一帶,卻又發生了一件十分讓人揪心的大亂子!

事情得從湣帝建安十三年說起。當年荊襄地區的一把手劉表病重,將荊州的主宰權轉移給了劉備,而不是傳給他的小兒子劉琮;那時劉表遺孀蔡氏的親屬們便很不服氣,可因為劉備的勢力實在不小(兵強將勇),而他接受荊州也已成了定局,蔡氏一黨這才沒有立即發難,而是將這股仇恨悄悄壓在了心裏。

後來劉備去了西川拓展地盤,可關羽又隨即接管了荊州的防務;在他的虎威下,像蔡瑁、張允這夥蔡氏首惡,還是沒有任何辦法。再往後,關羽帶兵往南陽前線屯紮去了,趙雲也出屯江夏地界,劉備愣是把那位當年根本不得父寵的大公子劉琦扶上了荊州牧的位置——這簡直讓那位蔡瑁老兄恨得眼睛快燃起火來了!

蔡瑁一不爽,事情就生出來了。某天,他實在受不了了,竟然跑去偷偷跟老搭檔張允,以及其弟蔡中、蔡和三個人商量,打算暗中向對岸東吳夏口的守將徐盛那邊反水叛變!(一點不新鮮,早知道會有這一天了。)

這件事對東吳徐盛來說,自然再好不過了;因此,一接到這邊蔡瑁等人的音訊,徐盛立即答允,並迅速反饋消息,要求蔡瑁、張允等最好能夠帶領戰船再回攻巴丘、南郡等地,作為投靠東吳的見麵禮!

說實話,事情要果然按這些人的計劃發展,那可真就糟糕了。萬幸的是,當年那位“萬人敵”趙雲將軍此刻雖然帶著水軍往屯江夏去了,心裏卻一直對蔡氏兄弟存有一絲疑心;因此,在上次追擊吳兵的時候,他便留下蔡瑁、張允還屯州陵,蔡中、蔡和二位卻繼續跟在趙雲的軍隊中效力。(分開調度,免得他們四個聚在一起亂來。)

即便這樣,趙雲也還放心不下,對於留在身邊的蔡中、蔡和兩位,他也時常暗中派人對之嚴密偵查,以防萬一。在這種情況下,也便活該州陵不至於被蔡瑁那廝給賣掉了!

話說在任何時候,由一位既忠貞勇猛,又心思慎密的下屬來獨當一麵,好處簡直不言而喻:正是有了趙雲的處處提防,才會避免掉因為某些小人的反複舉動而給整個統一大業造成的不必要之麻煩。

也或者是劉表的在天之靈突然顯聖了吧,那天,蔡瑁、張允剛秘密派人送信過來給蔡中、蔡和,準備約定日期一塊兒幹叛變的勾當,便馬上被趙雲派出去日夜偵查的密探給看破了!

那就沒辦法了。這邊趙雲接到消息,當即慶幸不已;他趕緊帶了一兩位隨從,大步流星地往蔡中、蔡和的營寨裏趕。說來也巧,這會兒工夫,蔡中、蔡和兩位還正拿著書信聚一起仔細合計著呢!

這時突然聽說趙雲到來,倆人都頓時慌了;本欲毀屍滅跡,可趙雲似乎已經到來了,因此,倆人也隻能草草將信胡亂藏了起來,便急忙出帳去迎接趙雲。

杯具的是,蔡中、蔡和兩位的心理素質真不是一般的差;趙雲一進來,便明顯看出這兩位神色倉惶,緊張無限,一看就是另有蹊蹺。趙雲也不繞彎子了,他直接開口喝問:“聽說你哥給你倆送信了?拿出來我也瞅瞅唄!”

一聽消息已經泄露,二人頓時膽戰心驚;可他倆同時也自知這件事絕對事關重大,不能草草招認,便隻能支支吾吾地推說沒有。一看倆人這般模樣,趙雲越發火了,他懶得跟二人廢話,直接吩咐將他倆捆綁起來,然後從他們身上將蔡瑁那封密信給搜撿了出來!

待看到那封密信的內容,趙雲才大吃一驚;他立馬拔出寶劍,將這兩個預謀叛變的混蛋砍死在腳下,並拿他們的腦袋號令船頭,以期達到讓徐盛膽寒的目的。此外,砍死了蔡中、蔡和,趙雲迅速下令全軍戒嚴,並且明令任何人不得輕舉妄動,否則下場跟二蔡等同!

俗話說,“事發突然,當以神速應之”。趙雲深知這點;因此,處理完了這邊的情況,他又立馬挑選了兩位部將接管蔡中、蔡和原來的隊伍,並飛檄向寵,讓他趕緊進駐州陵,誅殺蔡瑁、張允兩位元凶。

——因為老婆馬雲騄此刻正遠屯公安;趙雲想了想,又迅速做出指令,讓她帶著自己所部西涼漢軍五千人,一起協同向寵,往州陵進屯。隨後,趙雲開始整頓兵船。他先留下大股軍隊守護江防,截擊吳兵,然後自己親率兩千水軍,三千步兵,晝夜兼程還救州陵,準備將蔡瑁煽起的叛亂之火撲滅在搖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