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風扇車就是最好的工具。
風扇車也是手動的,用的時候隻需要一個人去手搖,另一個人不停的往裏麵添加稻穀,就能成功的做到稻穀和稻杆雜草的分離。
金燦燦的稻穀則還需要進行最後一步,才能變成白花花的大米。
那就是脫殼。
薑家去年用的辦法是舂米,但是這次官田豐收,風扇車的步驟結束,都還有近十幾萬斤。
那黃澄澄的穀粒,幾乎快堆滿了曬墊。
再用舂米的辦法,隻怕舂到年底都舂不完。
之前的脫粒機和風扇車也是考慮到這個原因。
現在隻差最後一步了,薑庭玉想了很多辦法,最終還是選擇了碾子。
有點類似於推磨,但又不太一樣。
脫殼隻是需要將穀粒的外殼去掉,並非要將裏麵的大米碾碎。
所以在選擇石碾的時候,也是很講究的。
這方麵薑庭玉找了合作過很多次的周石匠周學。
薑庭玉要的石碾不僅大,還要好操作。
周學也是盡心盡力。
最終做出來的石碾也是成功搬到了官田的曬墊上。
巨大石碾由牛來拉磨,一個人負責往裏添加穀粒,兩個人負責將碾好的大米清理到一起。
再將這些帶著穀殼的大米交給另外一部分人,再次用風扇車扇出穀殼。
這時候去除穀殼的大米就算正式完工了。
但鑒於脫殼的時候會有大米被碾碎,那這個時候大米小米需要分開,就得讓人工來篩選分離。
於是,中年男人和秦書便在無雙縣的官田,看到了這樣一副場景。
一邊是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的稻杆,在人們飛舞的鐮刀中被割下,整整齊齊的擺放在身後的空地裏。
緊接著後麵跟著拾取稻杆的人,將割下來的稻子一捆一捆運往隔壁的曬墊上。
他們走後,便是書院的學子,每人挎著一個竹籃,作為最後的清理者,拾取著掉在田間的稻穀。
前麵的人將一捆捆稻穀鋪開放在曬墊上,讓陽光能更加充分的照至每一顆穀粒。
曬墊被分成了三份,一份曬稻穀,一份脫粒和分離雜質,最後一份則是石碾脫殼。
偌大的曬墊一角,有兩頭牛各自拉著石碾轉動。
被倒進去的穀粒,經過石碾的碾壓,分成黃色的穀殼和白色的米粒。
農人眼疾手快的將穀殼掃到一起,轉而送進了風扇車裏繼續分離雜質。
最後是一群農人分離大小米,以及裝袋的場景。
這種現象從早持續到晚,整整十多天。
大家不怕炎熱酷暑,因為縣衙會準備好祛暑的湯藥。
差役們會給大家分發遮陽的簷帽。
累了的農人會有人及時將他們替換下來。
各家各戶也會準時準點從家中做好飯菜送來。
幼小的孩童們嘻哈打鬧,追逐跑跳。
年邁的老人們則顫顫巍巍在旁邊等著,等著有自己力所能及的活。
每個人臉上都是對糧食豐收的喜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
沒有冷漠,沒有麻木,更沒有絕望。
因為無雙縣,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