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我叫沈霏(1 / 2)

“上一堂課我們把唐朝曆史部分都複習完了,這一堂課就進行測試,看看大家掌握得怎麼樣。”講台上,曆史老師揚了揚一遝試卷麵無表情地說著。

講台下,我捂著嘴無聲地打了一個哈欠。昨天又學習到淩晨三點多才上chuang睡覺,不到六點又自動地睜開眼睛來,急匆匆地穿上衣服就往學校趕來。離高考還有三十四天了,要抓緊再抓緊——如果考不上大學怎麼辦?不,我一定要考上大學,一定能考上大學的!我用力地攥緊雙手,眼睛迅速地掃過教室後牆黑板上那塊醒目的高考倒計時牌。

困意一重又一重地襲來,我一邊強壓住自己想要連打哈欠的舉動一邊接過試卷,寫上自己的名字和學號,然後看題。題目好像不難,隻是——字怎麼這麼模糊?我揉了揉眼睛,再睜眼一看,白紙黑字清楚得很,開始慢慢地做題,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手裏的筆變得輕飄飄地,隻圍繞著一條題目來來回回地轉著:“為什麼說唐朝首都長安是東西方文明交彙的中心?”猛地頭往下一沉,筆已“啪”地一聲掉落在桌麵上,又響又亮,不由得嚇了一跳,慌慌張張地掃了四周一眼。

教室裏靜悄悄地,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麵孔對這突如其來的響聲恍若未聞,竟都蹙眉盯著試卷,抖動手裏的筆飛快地寫著。筆在紙上劃動的聲音在這一刻顯得格外清晰,沙沙地敲打在人的心上,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不安和焦慮的情緒。

我動了動身子,終於忍不住打了一個長長的哈欠,亦蹙眉看著試卷,想了想,開始答題:

唐朝的首都長安,以其雄偉博大的氣勢、海納百川的精神,被當時的人們看作世界的中心,吸引著世界各國的人民,前來一睹其神秘的風采,因而成為東西方文明的交彙中心。

唐長安城周長達35.56公裏,麵積約84平方公裏,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組成。城市布局嚴密整齊,在城市的北麵是氣象壯麗萬千的宮城,宮城的南邊是皇城,是中央官署集中地。宮城、皇城和居民區分別用城牆與街道劃分開。所謂居民區,又稱“坊”、“裏”,如“通義坊”、“興化坊”等,被南北方向11條大街和東西方向14條大街切割成一塊塊的正方形,並用圍牆包圍起來,恰恰就像巨大無比的棋局。街道筆直寬廣,兩邊栽有槐樹、柳樹等。在長安城的東、南、西、北4個方向,各開3個城門,共12座城門……

寫到這裏,我猶豫著停下了筆:是不是有些離題了?斟酌半晌,還是刪掉這一段,重新回答:

長安不僅是唐朝的首都,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且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國際都會,是東西方文明交彙的中心,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長安是東西方交通的樞紐,西域各國和唐朝的往來,必須經過長安;東亞、南亞各國經陸路與西域交往,也必經過長安;因為長安是首都,各國使節往來頻繁,從事政治和經貿活動,他們帶來異域文化的同時,也將璀璨的大唐文化帶回自己的國家。美國著名的曆史學家羅茲•墨菲在《亞洲史》第七章“中國的黃金時代”中,曾這樣寫道:長安是連接中國和中亞及更遙遠國家的貿易路線的東端終點,它統轄著世界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帝國。從亞洲各個地方來的人——突厥人、印度人、波斯人、敘利亞人、越南人、朝鮮人、日本人、猶太人、阿拉伯人,甚至聶斯脫利派基督教徒和拜占庭人——出沒於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增添了它的國際色彩……

寬達一百多米的大街上,黃土路麵不但平整而且非常的堅實。吹麵不寒的春風就像舞台上的少女,一會兒飛快地旋轉著,揚起漫天的塵土,裹著車馬行人滾滾向前;一會兒徐徐地施展著長袖,若有若無地飄浮在大街的上空。也許由於街道過於寬闊的原因,雖然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仍顯得行人稀少,毫無熙熙攘攘之狀。

大街的兩邊,密密地栽著槐樹、柳樹等。細長柔嫩的柳條嫋嫋地隨風擺動,風情無限。

我站在一棵柳樹下,看著行人來來往往,心裏一片茫然,竟不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往何處去,如今又為什麼出現在唐朝的長安城。更奇怪的是,此情此景竟是那麼熟稔,仿佛曾在其中生活多年。

在這個時代,雖然大多數行人的交通工具仍然靠自己的兩隻腿,但稍稍有點錢的人,都選擇了以乘代步,騎馬的,衣冠錦繡,意氣風發;騎驢的,青衫寒傖,神態蕭然。也有的乘車,簡陋的驢車,輕快的馬車,豪華的牛車,一輛又一輛地從我麵前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