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完結了,真是一個累字了得。我不是搞文字工作的,第一次寫這麼長篇的東西(其實也不算長),覺得還是蠻吃力的,耗費了無數腦細胞,所以臨了說點什麼吧,抒發一下感慨,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

“當溫柔的聲音消失”這個題目的靈感來自於一首英文短詩《WhenSoftVoiceDie》,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情特別激動,很想寫點東西,考慮了很多素材,最後決定寫穿越文;而康熙末年的矛盾鬥爭比較豐富,有發揮的餘地,因此選擇清穿,初衷是寫一段比較真實的曆史,又不僅僅隻是曆史。

其實清穿的小說也看過很多,非常推崇《步步驚心》,但仍覺得太沉重。有時候想如果女主不是特別清楚曆史的具體走向,完全憑自己的感覺,會做怎樣的選擇,一時興起,就動筆了,於是有了這篇《當溫柔的聲音消失》,讓諸位行家裏手見笑。之所以給小七設計了一個龐大的家族,是為了以後還可以寫其它有趣的故事。

小說的上半部分寫到康熙五十一年二廢太子。這一部分主要講小七和康熙、十三和十四的愛恨情仇,還有和瑞瑤的友誼,穿插殘酷的宮廷鬥爭。下半部分從康熙五十一年二廢太子之後寫到雍正元年。這一部分主要寫激烈的皇位爭奪,小七和雍正、十四之間的矛盾糾葛,逐漸點出主題。

現在來說說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小七其實是個很情緒化的女孩子,沒心沒肺,她的智商當然沒有她自己吹噓的200,而是如小六所說又呆又笨又沒心眼。高興的時候忘乎所以,難過的時候意誌消沉,喜怒哀樂都放在臉上。但是她很容易想開,不計較得失,有點小聰明,很重感情,這也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

康熙是個很迷人的君王,小七和康熙之間是一種既像父女,又像朋友、情人的複雜情感。維係這種情感的紐帶除了小七的單純善良,更重要的是康熙與小七的母親龍秋水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這也成為小七尋母的一條線索。我本人比較同情康熙晚年的生活,輝煌一生,到了晚年卻被兒子們的爭權奪利弄得筋疲力盡、心情鬱悶,因此在後半部分會讓小七更像一個女兒般慰藉他、照顧他。康熙其實對小七是很寵愛的,小七也在和康熙的相處中尋找到一點點的父愛,兩人之間潛移默化中建立了深厚的親情、友情。小七不能接受自己的母親成為宮廷爭寵的犧牲品,更不能接受自己的出生完全是個意外,但是她很清楚造成這一切的不是康熙一人所能控製,在西藏的艱苦生活也讓她想開了很多事情,所以她能放下仇恨,順從命運的安排,回到了紫禁城。

小七和十三的感情源於她和瑞瑤的友誼。瑞瑤和小七是好朋友,同時也是十三的親妹妹。基於這樣的聯係,十三比其他人有更多了解和接觸小七的機會。小說裏十三是個很討人喜歡的角色,熱情、勇敢、有點痞,但很重情義,在四十七年一廢太子之前是很是意氣風發,受康熙喜愛的。史書上十三其實是一個偏文的阿哥,喜好收藏字畫,為人處世十分圓滑,深諳官場之道。本來想把十三寫成這樣的人,又怕被大家的口水罵死,所以還是照大家喜歡的、熟悉的十三的形象去寫。我個人認為十三並沒有給圈禁,但是一定受了不小的懲罰,否則康熙不會罵他不忠不孝。雍正在史料中為十三說了很多好話,所以本人猜測十三的受罰和雍正脫不了幹係,因此杜撰了十三受罰那一段故事。小七心裏喜歡的是十三,從頭到尾十三都是最理解她、最體諒她的人,但是他們之間有太多的牽絆,夾雜著太多的陰謀,使得他們最終不能走到一起。另一方麵,作為一夫一妻製堅決守護者的小七既感動於十三福晉的堅強,又不願和別人分享自己心愛的人,在愛情上,小七是個膽怯的小女人。

有些網友不能接受第四十一章小七把玉鐲交給十三福晉的做法,覺得小七似乎太過絕情。其實前後聯係起來看,小七這樣做是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的。表麵看是為了十四,包括四四也是這樣認為,才有後麵和十四的糾葛;但是往前看,小七處在十三福晉的堅守和十四的猛攻兩麵夾擊下,又得不到康熙的支持,這份愛情是很脆弱而艱難的,所以她選擇痛快的放手,成全十三福晉。放手的代價就是刻骨的痛楚,也正是因為愛的深才痛的深,在紫禁城這個暗礁浮動的地方是沒有如玉鐲般純淨完美的愛情的,小七做了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