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頸椎病其他輔助用藥
(1)解痙止痛類藥物:如芬那露、脊舒、妙鈉、安坦片、苯妥英鈉等,可以解除肌肉痙攣,具有輔助止痛、鎮靜催眠作用,有助於疼痛病人的夜間睡眠。同時適用於有痙攣性癱瘓的脊髓型頸椎病病人,有助於改善四肢動作不靈活症狀。
(2)擴張血管改善血循環的藥物:某些椎動脈型和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可應用尼莫地平、煙草酰、地巴唑、腦活素、活腦靈等等,可以擴張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環,以改善脊髓及腦部的供血狀況,從而達到緩解症狀的作用。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手術後配合使用,有助於提高手術後的療效。
(3)營養及調節神經係統的藥物:穀維素、刺五加片、健腦合劑、朱砂安神丸、柏子養心丸等可以調節神經係統功能,對於交感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可以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維生素B1、B12、神經生長因子、神經妥樂平、彌可保等有助於神經變性的恢複,對於神經根型頸椎病及脊髓型頸椎病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80.局部外用藥
局部使用的外用藥由於具有局部的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因此對於緩解頸椎病患者的頸肩背部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勞損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研究表現,外用藥能迅速滲透肌膚,穿透皮膚到達皮下3~4毫米處,藥力可以直達病變部位,主要作用於局部,用藥量少,使用方便,對胃腸道及肝腎等內髒器官的不良反應少,因而可以較長時間的持續用藥。對於頸部疼痛較嚴重的患者,局部外用藥與其他的各種治療方法特別是口服消炎止痛藥治療聯合使用,可以減少口服消炎止痛藥的不良反應,增強療效。
一般人使用外用藥是哪裏疼痛就往哪裏貼(或擦或塗抹),在一般情況下,如跌打損傷、肌肉酸痛、關節疼痛等,往往疼痛的部位就是局部病變、炎症所在的部位,所以在多數情況下外用藥哪裏疼痛就往哪裏貼(或擦或塗抹)的方法是可以奏效的。但對於頸椎病來說這種簡單的方法往往就不一定能完全奏效。一般來說,對於頸椎病的頸、肩、背部疼痛,用這種方法是可以的,但神經根型頸椎病引起的上肢放射性疼痛及脊髓型頸椎病引起的四肢疼痛,其病變部位並不在上肢或四肢疼痛的地方,而在頸神經根或者頸脊髓,因此簡單地使用外用藥往往不能奏效。一般來說,局部有壓痛的部位才是有炎症病變的部位,外用藥用在這個部位才能產生它應有的作用。而神經根型頸椎病,上肢放射疼痛的部位由於不是病變的部位所在,因此是不會有壓痛的。如果病人把外用藥用在前臂、上臂等上肢的位置,是不會有效的。同樣脊髓型頸椎病四肢疼痛患者,在四肢使用外用藥也是不會有效果的。簡單的方法是,準備使用外用藥時,應該由自己或者由家人按壓一下疼痛的部位,找出是否有壓痛,隻有在有壓痛的部位使用外用藥才會有消炎、消腫、止痛的效果。同時使用外用藥的時候,如果加用局部的熱敷、紅外線照射等,由於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可以增加外用藥的吸收,加強療效。
目前使用的局部外用藥物主要有擦劑(如扶他林乳膠劑、創傷止痛乳、正骨水)、貼的膏藥(如各種關節止痛膏、跌打鎮痛膏、奇正消痛貼、巴斯特膏)及噴劑(如好得快等)等各種劑型,使用方便,患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或醫生的建議正確選用。
外用藥物的不良反應是可能導致局部皮膚過敏,應當注意。如果局部有皮膚破損,皮疹等情況時,一般情況不宜使用外用藥,否則可能加重皮膚原有的病變。
81.局部封閉治療
局部封閉是指醫生通過對病人的臨床體檢,找到頸、肩、背部的局部壓痛點後,將藥物在局部的壓痛點進行注射治療,以解除局部的疼痛,並且還有消炎和緩解局部肌肉緊張的作用。一般使用的藥物為普魯卡因或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藥加上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潑尼鬆龍或康尼克通等。這是一種對症治療措施,對消除頸、肩、背部局部的疼痛症狀有比較良好的效果,常常與其他治療方法配合使用。
一般來說,對於伴有頸、肩、背部疼痛症狀的頸椎病病人,臨床醫生通過臨床體檢發現了局部的壓痛點,往往表明該處有無菌性的炎症反應。局部注射的藥物中含有的局部麻醉藥,有消除疼痛,緩解肌肉緊張痙攣的作用;藥物中含有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消除局部炎症反應的作用。因此在局部壓痛點進行封閉注射具有良好的消炎、止痛、緩解肌肉痙攣的作用。
但須注意,藥物中的普魯卡因可能有過敏反應;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能會降低病人的抵抗力、導致骨質疏鬆等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因此局部封閉治療不能長期反複應用。
如在注射的藥物中加入其他的藥物,如維生素、丹參注射液等,並在特定的穴位進行注射者,又稱為“水針”療法。在許多基層醫院應用較多,對於緩解神經根型、交感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人的某些症狀也有一定的效果,但這類藥物必須保證質量,同時注意無菌操作。
82.祖國傳統醫學對頸椎病的理論認識
祖國醫學對於頸椎病早就有了係統的理論認識,我國現存最早的(大約在兩千年前)醫書《內經》中已有關於痹症的記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盛者為行痹、寒氣盛者為痛痹、濕氣盛者為著痹也。”《內經·素問·痹論》篇按照症狀、部位,又將痹症分為筋痹、骨痹、脈痹、肌痹和皮痹,其中也包括有頸椎病。其後我國曆代中醫學家對痹症多有論述,治療之法是從整體出發。中醫認為痹症是經絡氣血凝滯,氣血經絡循環受阻導致疼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祖國醫學認為頸腰背痛也與腎虛和血虛有關,這裏所說的腎虛,與西醫的內分泌、生殖、泌尿及神經係統等多種功能的失調大致相當。
頸椎病屬中醫痹症、骨痹、痿症範疇。對其發疾機製,中醫多從整體考慮。根據中醫髒腑理論和經絡學說,認為和督脈、腎和肝的關係最為密切。督脈循行腰背正中,脊柱的內部,上至頭麵,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氣的作用;腎主骨,肝主筋,筋骨相連,當督脈的氣血循環障礙,不斷地加重就可能導致脊柱疾病的發生,而出現脊柱疼痛。當肝腎不足時,筋骨將失去濡養,而出現結構上的改變,如骨質增生及軟組織損傷,也有因經常低頭工作、枕頭過高、外力所傷都可導致局部損傷,瘀血內滯而發生頸椎病。由於五髒六腑均在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上有相應的俞穴,所以頸椎病也可以導致五髒六腑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