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世紀60年代,有不少來自實驗的間接證據,表明構成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並不是真正的基本粒子,而是具有內部結構的。另一方麵,電子倒像是基本粒子,沒有內容結構,但對它的運動,還了解的不夠深入,甚至有偏差。多年來,已經構想出若幹個模型,企圖說明它們的內部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形。
人類對自然界這個物質世界的認識,經曆的探索時間是漫長的。土石疊為山丘,水流彙成河海。那麼,土石和水流是由什麼東西組成的?世間萬物是怎樣來的?假如不是無中生有的話,那麼它們必定是由某些原始物質組成的,這些原始物質是什麼?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或者說關於“原子”的設想,古代人有多種多樣。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殷周時期,我們的先人就提出了五行說,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常見的物質來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五行說的發展而產生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觀念。相生如術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說中的合理因素,對我國古代的天文、曆數和醫學等方麵,起了一定的作用。古代印度人也提出過與此類似的五大說,五大指的是地、水、火、風、空。
我國春秋時期的大學問家老子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官,後來隱居了。他寫的《道德經》雖然隻有5000字,內容卻非常豐富。那時候,人們認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由神的意誌統治和主宰。最高的神是天,也稱為上天或天帝。所以,幾乎人人都敬畏上天。然而,老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他說,天地是沒有仁義的,它對於萬事萬物,就像人對待用草紮的供祭祀用的狗一樣,用完了就扔,不會有什麼愛憎之情的。那麼,天地萬物的根本是什麼呢?老子認為,有一樣東西,在天地萬物生長運行之前就存在了,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由它產生的,沒有了它,就什麼也不會有。這個東西是什麼呢?它就是“道”,即世界的本原(本原就是“最初的根源”的意思)是“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道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老子認為道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一種看不見、聽不著、摸不到的混混沌沌的東西。你遇見它時,看不見它的前麵;你跟著它時,看不見它的後麵。然而,它又無處不在。按老子所說:“它惟恍惟惚,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後人稱老子的哲學學派為道家。道家說的這個“道”是精神還是物質,學術界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在古希臘,盛行過一陣一元說。大約公元前600年,有個叫泰勒斯的哲學家,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他認為,大地和萬物,都是經過一個自然過程,從水中產生的,就像尼羅河三角洲,是由水中淤泥沉積起來的一樣。稍後,有個叫阿那克西曼德的學者認為,萬物的本原是一種叫做“無限”的不固定的物質。它在運動中分裂出冷和熱、幹和濕等對立的東西,並且產生萬物。再稍後,有個叫阿那克西米尼的學者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原。他指出,氣受熱擴散,就變成火;遇冷凝聚,就變成水和土。氣擴散和凝聚形成萬物,萬物也可轉化為氣。到了公元前500多年,出身於古希臘王室貴族,本應繼承王位,卻把王位讓給了兄弟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又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他說:“這個世界不是任何神所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他認為世界萬物都在永遠不停地變化著,猶如川流不息的江河,並用許多生動的事例描繪了這種運動和變化的畫麵。比這晚幾十年,又有個叫阿那克薩哥拉的哲學家,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種子”,它的數目無限多,體積無限小,還具有各種形式、顏色和氣味。他主張每一物體都是由各類性質不同的種子混合而成的,比如身體要靠食物滋養,食物就必然含有構成血和肉的種子。哪一類種子在數目和體積上占得多,物體就顯出哪一類的性質。
大約在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臘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發展r他的老師留基伯的原子學說,把構成物質的最小單元叫做原子。他認為,原子是一種不可分割的、看不見的物質微粒,它的內部沒有任何空隙。原子在數量上是無限的,它們隻有大小、形狀和排列方式的不同,而沒有本質的差別。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急劇而無規則地運動著,互相碰撞,形成旋渦,產生世界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