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佛教作品選錄(1 / 3)

一、十勸

南朝梁·善慧

勸君一:專心常念波羅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濁三塗自然出。

勸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縱然求得暫時間,須臾不久歸蒿裏。

勸君三:人身難得大須慚,晝夜六時常念佛,勤修三寶向伽藍。

勸君四:努力經營修善事,莫言少壯好光容,未委前程是何處?

勸君五:尋思地獄真成苦,眼前富貴逞容儀,須臾不久還歸土。

勸君六:第一莫吃眾生肉,若非菩薩化身來,便是前生親眷屬。

勸君七:萬事無過須的寶,朝三暮四不為人,此理安身終不吉。

勸君八:吃肉之人真羅刹,今身若也殺他身,來生還被他身殺。

勸君九:天堂地獄分明有,莫將酒肉勸僧人,五百生中無腳手。

勸君十:相勸修行須在急,一朝命盡入黃泉,父娘妻子徒勞泣。

【題解】

人稱“傅大士”的善慧,以十種簡明易懂的七言詩體勸導世人常念佛法僧三寶,去除世俗對名利的追求,並把握現有難得的人生,一心勤求菩提,從生死輪回中得到解脫。本文的十種勸說,啟迪人心,文溫而麗,意悲而遠,深富人生哲理。

二、四相詩

南朝梁·善慧

(一)生相

識托浮泡起,生從愛欲來,

昔時曾長大,今日複嬰孩。

星眼隨人轉,朱唇向乳開,

為迷真法性,還卻受輪回。

(二)老相

覽鏡容顏改,登階氣力衰,

咄哉今已老,趨拜禮還虧。

身似臨崖樹,心同念水龜,

尚猶耽有漏,不肯學無為。

(三)病相

忽染沉痾疾,因成臥病人,

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

楚痛抽千脈,呻吟徹四鄰,

不知前路險,猶尚恣貪瞋。

(四)死相

精魄辭生路,遊魂入死關,

隻聞千萬去,不見一人還。

寶馬空嘶立,庭花永絕攀,

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題解】

四相詩敘述了人一生的必經過程,也就是出生、衰老、患病乃至死亡的四個階段。

詩中善慧大士對於病相的哀號苦楚,老相的雞皮鶴發、氣力衰微,以及死後不知所歸的細膩描繪,充分表露人生實相的苦空無常、虛幻不實,從而勸人心向佛道,以免四苦之侵。

三、信心銘

隋·僧璨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隨境滅,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像。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心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係念乖真,沉惛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趣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妄自斟酌。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眠,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複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啟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然,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妄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題解】

《信心銘》創作於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之間。為禪宗三祖僧璨所作。全文以四言韻詩構成,共一百四十六句,五百八十四字。內容主要強調超越一切對立、差別、是非、得失的妄念,而住於平等一味的自在境界。係歌頌信心不二的禪門思想。全文上承達摩禪法,下啟六祖頓門,融彙楞伽、般若、三論、華嚴諸宗精要,並受到老莊及僧肇思想的一定影響。與傅大士的《心王銘》、牛頭法融的《心銘》出自同一思想。是一篇以中國化的解脫思想來解說禪法真髓的重要著作。

《信心銘》自唐代起一直受到重視,廣為流布,對初期禪宗思想的形成,影響甚巨。曆代大德為其撰疏作解很多,其中以宋代真歇清了禪師《信心銘拈古》(存於《真歇清了禪師語錄》之內)及元代明本中峰禪師《信心銘辟義解》(存於《中峰和尚廣錄》之內)最為著名。

四、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唐·法藏

夫真心寥廓,絕言象於筌蹄;衝漠希夷,亡境智於能所。非生非滅,四相之所不遷;無去無來,三際莫之能易。但以無住為性,隨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沉,任因緣而起滅。雖複繁興鼓躍,未始動於心源;靜謐虛凝,未嚐乖於業果。故使不變性而緣起,染淨恒殊;不舍緣而即真,凡聖致一。其猶波無異濕之動,故即水以辨於波;水無異動之濕,故即波以明於水。是以動靜交徹,真俗雙融;生死涅槃,夷齊同貫。但以如來在世,根熟易調;一秉尊言,無不懸契。大師沒後,異執紛綸,或趣邪途,或奔小徑,遂使宅中寶藏匿濟,乏於孤窮;衣內明珠弗解,貧於傭作。加以大乘深旨,沈貝葉而不尋;群有盲徒,馳異路而莫返。爰有大士,厥號馬鳴,慨此頹綱,悼斯淪溺。將欲啟深經之妙旨,再曜昏衢;斥邪見之顛眸,令歸正趣。使還源可即,返本非遙。造廣論於當時,遐益群品。既文多義邈,非淺識所窺。悲末葉之迷倫,又造斯論。可謂義豐文約,解行俱兼。中下之流,因茲悟入者矣。

【題解】

《大乘起信論》是印度馬鳴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諦譯。內容闡明一心、二門、三大的理論,及四信、五行的實踐法門,文字簡潔,為修習大乘佛法的入門書。

《起信論》的注疏繁富無比,較著名的有隋代慧遠的《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的《起信論疏》、唐代法藏的《起信論義記》。其中又以法藏的《義記》為最重要。法藏大師為唐代華嚴宗第三祖,字賢首,曾參與義淨大師的譯場。師一生致力於華嚴教學的組織大成,又注釋《楞伽》、《起信》等經論。本文即選自法藏大師所述的《大乘起信論義記》序。此序闡述《起信論》的大意為四:明一心法、顯真如門、敘生滅門、明二門不二;並說明造論的因由,從而彰顯此論“義豐文約,解行兼具”,巧被根緣,使“中下之流因茲悟入”。

五、三藏聖教序

唐·李世民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宏濟萬品,典禦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厘。無滅無生,曆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鬆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隻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裏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曆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曆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聖教缺而複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幹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升墜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汙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題解】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為唐高祖第二子。武德九年(626年)即位。貞觀二年(628年)統一全國,在政治上銳意圖治,輕賦寬刑,海內升平,威及域外,世稱“貞觀之治”。

太宗天縱神武,崇敬三寶,曆代罕見。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歸國,太宗對其敬重尊崇,延請入宮,執禮相待,並敕令駐錫西京弘福寺,寺內置翻經院,一切經費由國家供給。貞觀二十一年,召玄奘大師等二十一位學通內外的名僧共譯《瑜伽師地論》,二十二年絕筆,總成一百卷,太宗親賜《瑜伽師地論》之序,即今之《大唐三藏聖教序》,勒石於碑,不僅成就了玄奘大師的譯經事業,而且也奠定了唐宋以降千百年來佛教弘化的基礎。

六、無相頌

唐·六祖惠能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隻在目前。

【題解】

《無相頌》錄自《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為六祖惠能大師教授韋刺史等人“居家修行”的方法。《無相頌》的內容主要說明持戒、參禪等修行應落實在日常生活上。

《無相頌》中指出:平等就是持守淨戒,直心就是參禪修道,孝養父母就是報恩修福,情義相交就是大慈大悲。《無相頌》重新為修行闡釋真義,讓我們明白生活就是佛法,就是修行。佛道在父母、眷屬、朋友等眾生上求,菩提在心地上做功夫。《無相頌》警誡世人:忍讓才是安身之道,改過才是智慧之道,方便利行才是淨土之道,反求諸己才是菩提之道。惠能大師藉此《無相頌》,把玄妙難以言喻的“明心見性”之道,從人生的體驗、佛法的意趣、生命的價值上做了最平實的指導。

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修行無非在淨化自己的人格,淨化人格即不須問時間、處所、身份的分別,就在日常的行立坐臥當中返觀自照,體悟自性,則在在處處無非是佛。

七、永嘉證道歌

唐·永嘉玄覺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比來塵境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

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

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即心藏無價珍。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

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河沙諸佛體皆同。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

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

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幹。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鬆下。

優遊靜坐野僧家,闃寂安居實蕭灑。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江月照,鬆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

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降龍缽,解虎錫,兩股金環鳴曆曆。

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

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明非內外。

豁達空,撥因果,漭漭蕩蕩招殃禍。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偽。

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

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

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

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

彈指圓成八萬門,刹那滅卻阿鼻業。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則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隻麼得。

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

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誑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

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無窮數。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共同。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亡性即真。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製。

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旃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沉師子住。

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

獅子兒,眾隨後,三歲即能大哮吼。

若是野幹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裏。

是即龍女頓成佛,非即善星生陷墜。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製。

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亦愚癡,亦小呆,空拳指上生實解。

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

饑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

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於今在。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

隻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

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熒光增罪結。

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

不思議,解脫力,此即成吾善知識。

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銷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法中王,最高勝,河沙如來同共證。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來亦無佛。

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

象駕崢嶸謾進途,誰見螳螂能拒轍?

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

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決。

【題解】

《永嘉證道歌》又稱《永嘉真覺禪師證道歌》,簡稱《證道歌》。全文為古體詩體裁,唐代永嘉玄覺禪師撰。玄覺禪師初學天台,後來因聽聞六祖惠能大師說法,遂改宗入禪門,而著作本文,表露其證悟心境。詩中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乃扼要地詮釋了佛性的真義。

全文以流麗的文體敘述禪宗真髓,乃禪文學的絕唱,故廣受禪門喜愛,也是研究初唐禪宗思想的重要文獻。

八、辭北堂書

唐·洞山良價

伏聞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身;萬彙興生,盡假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育之恩,俱受覆載之德。嗟夫!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至,養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安得久長?故《孝經》雲:“雖日用三牲之養,猶不孝也。”相牽沉沒,永入輪回。

欲報罔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三有四恩,無不報矣。故經雲:“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良價舍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伏惟父母心開喜舍,意莫攀緣,學淨飯之國王,效摩耶之聖後,他時異日,佛會相逢。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非遽違甘旨,蓋時不待人。故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伏冀尊懷莫相寄憶!

未了心源度數春,翻嗟浮世謾逡巡。

幾人得道空門裏,獨我淹留在世塵。

謹具尺書辭眷愛,願明大法報慈親。

不須灑淚頻相憶,譬似當初無我身。

岩下白雲常作伴,峰前碧障以為鄰。

免幹世上名與利,永別人間愛與憎。

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句中真。

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

後寄北堂書

良價自離甘旨,杖錫南遊,星霜已換於十秋,岐路俄經於萬裏。伏惟娘子收心慕道,攝意歸空,休懷離別之情,莫作倚門之望。家中家事,但且隨時,轉有轉多,日增煩惱。阿兄勤行孝順,須求水裏之魚;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筍。夫人居世上,修己行孝,以合天心;僧有空門,慕道參禪,而報慈德。今則千山萬水,杳隔二途。一紙八行,聊伸寸意。

不求名利不求儒,願樂空門舍俗徒。

煩惱盡時愁火滅,恩情斷處愛河枯。

六根戒定香風引,一念無生慧力扶。

為報北堂休悵望,譬如死了譬如無。

附娘回書

吾與汝夙有因緣,始結母子恩愛情分。自從懷孕,禱神佛:“願生男兒!”胞胎月滿,性命絲懸。得遂願心,如珠寶惜,糞穢不嫌於臭惡,乳哺不倦於辛勤。稍自成人,遂令習學。或暫逾時不歸,便作倚門之望。來書堅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賴?子有拋娘之意,娘無舍子之心。一自汝住他方,日夜常灑悲淚。苦哉!苦哉!今既誓不還鄉,即得從汝誌,不敢望汝如王祥臥冰、丁蘭刻木,但如目連尊者度我,下脫沉淪,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譴有在,切宜體悉!

【題解】

《辭北堂書》是唐代曹洞宗之祖洞山良價禪師出家時,辭別母親的家書。全文表明禪師誌舍身命,誓不還家的修道決心。禪師引用《孝經》所雲,闡明佛門大孝是:“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又頌雲:“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頌文中洋溢著佛心慧語,充分表露古代高僧大德割愛辭親,為求聖道而化俗情、行大孝、舍小愛、成大道的難行之行!

《附娘回書》則流露慈母為成就其子求道心願,抑製“日夜常灑悲淚”的愛子之情,勉勵其修道證果。此文讀來,感人肺腑,賺人熱淚。良價禪師於出家十年後,再書《後寄北堂書》,雖千山萬水,猶殷殷叮囑母親:“收心慕道,攝意歸空。”

九、是非歌

宋·汾陽無德

出家學道總須知,在眾叢林切莫虧。

尊幼古今詮有德,勿同愚輩是兼非。

聞說好,心便喜;聞說惡,恨不死。

好惡都來隻自心,剛向其中覓道理。

世間人,多無智,不解思量是非起。

大智之人看著伊,自己容身入無地。

子路曾遭漁父嗬,夫子慚顏足忘履。

舍利尊,第一記,亦被愚夫親正指。

如來慈眼視眾生,了達古今明本際。

看周秦,及漢魏,敗國亡家皆總是。

曆劫是非地獄因,聞說是非須審細。

我聞說,心不起,隻個是非便親旨。

些子浮言尚不銷,問甚西來祖師意。

要分明,辨根帶,曉個是非真有地。

更有人來說是非,向道餘今識得你。

【題解】

凡俗世間,此一是非,彼一是非,凡所見聞之處,無一不是非。是非傷害人、動搖人、苦惱人,是非常強烈的,但這一切都來自我的妄心。因此,古德一再教示,做人應有不說是非的修養,不傳是非的修持,不聽是非的習慣,不信是非的智慧,以及不怕是非的勇氣。如此自能斷絕是非,去除紛雜的人我煩惱。

《是非歌》是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師所作《歌頌》之一,今收錄於《汾陽善昭禪師語錄》卷下。善昭禪師,少有大智,對於一切文字常能自然通曉。出家受具足戒後,遊曆諸方,參訪七十一位碩德尊宿,至汝州首山參省念禪師而大悟。首山省念禪師示寂後,應西河道俗的邀請,住於汾陽太子院,廣說宗要,接化學人,名震一時。師足不出戶達三十年之久,道俗益重,不敢直呼其名,而以“汾陽”稱之。宋仁宗二年(1024年)示寂,諡號“無德禪師”。

十、十牛圖頌

宋·廓庵師遠

(一)尋牛

忙忙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水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見也麼?

(二)見跡

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三)見牛

黃鸝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

隻此更無回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四)得牛

竭盡神通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才到高原上,又入煙雲深處居。

(五)牧牛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拘自逐人。

(六)騎牛歸家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上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題解】

《十牛圖頌》,全稱《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圖頌》,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廓庵師遠撰繪。

《十牛圖》主要以牧牛為主題,寓意修心證道如牧牛。牧牛之說起自《佛遺教經》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此中,牧童即喻修道者,牛即心也。十牛即:

1.尋牛:比喻吾人放失本具圓成的心牛,尋於得失是非之中。

2.見跡:比喻依經解義,閱教知蹤,漸見心牛的蹤跡。

3.見牛:比喻依聞法修學的功夫,發現本具的心牛。

4.得牛:比喻雖得心牛,猶存煩惱習氣,恐再放心,遂加修煉。

5.牧牛:表示身不離修煉的意思,也就是比喻悟後的調心。

6.騎牛歸家:比喻脫離情識妄想的羈絆,騎本具的心牛,歸還自己本來的家鄉。

7.忘牛存人:比喻若回歸本覺無為的家鄉,無須再修煉,則無事安閑。

8.人牛俱忘:比喻凡情脫落而全界無物,凡聖共泯,生佛俱空。

9.返牛還源:比喻自己的本心本來清淨,無煩惱、妄念,當體即諸法實相。

10.入廛垂手:比喻不偏居向上,更能向下入利他的境地。

十一、西齋淨土詩(選錄)

元·梵琦楚石

卻望金蓮寶界遙,樓台一一倚雲霄,

黃鶯韻美春長在,玉樹枝柔歲不凋。

流水有聲隨岸轉,好華無數逐風飄,

野人自選歸來日,何待諸賢折簡招?

放下身心佛現前,尋常盈耳法音宣,

風柯但奏無生曲,日觀長開不夜天。

行趁玉階雲冉冉,坐依珠樹月娟娟,

凡夫到此皆成聖,不曆僧祇道果圓。

紙畫木雕泥塑成,現成真佛甚分明,

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還從自己生。

萬樹華開因地暖,千江月現為波清,

朝參暮禮常如此,在處皆通極樂城。

念佛功深罪自除,身歸極樂國中居,

叢林草木璚瑤接,大地山河錦繡舒。

香界來從移步後,寶蓮結自放華初,

玉毫炳煥黃金麵,天上人間總不如。

天人莫不證神通,一一黃金色相同,

散眾妙華為佛事,盡塵沙界起香風。

身光觸體成柔軟,樂具流音說苦空,

卻倚雕欄望寶樹,無邊佛國在其中。

淨土真為不死鄉,雲霞影裏望殘陽,

珠樓玉殿空為體,翠樹金華密作行。

款款好風搖菡萏,依依流水帶鴛鴦,

分明記得無生曲,便請知音和一場。

幾回夢到法王家,來去分明路不差,

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寶蓋似雲霞。

鴛鴦對浴金池水,鸚鵡雙銜玉樹華,

睡美不知誰喚醒,一爐香散夕陽斜。

遙指家鄉落日邊,一條歸路直如弦,

空中韻奏般般樂,水上華開朵朵蓮。

雜樹枝莖成百寶,群居服食勝諸天,

吾師有願當垂接,不枉翹勤五十年。

一朵蓮含一聖胎,一生功就一華開,

稱身瓔珞隨心現,盈器酥酡逐念來。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樓無地著塵埃,

法王為我談真諦,直得虛空笑滿腮。

珠王宮殿玉園林,坐臥經行地是金,

舍利時時宣妙響,頻伽曆曆奏佛音。

返聞頓悟無生理,常住周圓不動心,

觸目皆為清淨土,來從曠劫到如今。

曾於淨土結因緣,二六時中現在前,

每到黃昏增善念,遙隨白日下長天。

如來寶手親摩頂,大士金軀擬拍肩,

不借胞胎成幻質,吾家自有玉池蓮。

土淨令人道果圓,娑婆性習一時遷,

魚離密網遊滄海,雁避虛弓入遠天。

來往輪回從此息,死生煩惱莫能纏,

無心即是真清泰,有染如何望寶蓮?

金銀宮闕彩雲端,念佛人居眼界寬,

寶樹交加非一色,靈禽倡和有千般。

酥酡自注琉璃碗,甘露長凝翡翠盤,

不似雪山多藥味,眾生無福變成酸。

不向娑婆界上行,要來贍養國中生,

此非念佛工夫到,安得超凡願力成?

香霧入天浮蓋影,暖風吹樹作琴聲,

分明識得真如意,肯認摩尼作水晶。

佛陀設教在娑婆,無奈眾生濁惡何!

欲向涅槃開秘藏,須從淨土指彌陀。

白雲半掩青山色,紅日初生碧海波,

曠大劫來曾未悟,東西誰道沒淆訛?

日夜思歸未得歸,天涯客子夢魂飛,

覺來何處雁聲過,望斷故鄉書信稀。

幾度開窗看落月,一生倚檻送斜暉,

黃金沼內如船蕅,想見華開數十圍。

曾聞白鶴是仙禽,日日飛來送好音,

便欲寄書諸善友,定應知我一生心。

長思樂土終歸去,肯執蓮台遠訪臨,

百歲真成彈指頃,娑婆隻恐世緣深。

一寸光陰一寸金,勸君念佛早回心,

直饒鳳閣龍樓貴,難免雞皮鶴發侵。

鼎內香煙初未散,空中法駕已遙臨,

塵塵刹刹雖清淨,獨有彌陀願力深。

故鄉別早話歸遲,何待君言我自知,

客路竛竮無一好,人生惆悵不多時。

蒼顏曆曆悲明鏡,白發毿毿愧黑絲,

載讀南屏贍養賦,屋梁落月見豐姿。

即心即佛斷千差,名教名禪共一家,

果證無邊身相好,光流不可說河沙。

餘方妙麗終難並,本願精深豈易誇?

大抵熏修須及早,臨終免被業緣遮。

百億劫中生死罪,才稱名號盡消除,

迷時妄想同春夢,我佛真身等太虛。

宮殿水晶千柱匝,園林雲錦萬華舒,

癡心不是分高下,上上金台始可居。

五濁煎熬道未成,群賢修習誓非輕,

光中每出彌陀影,夢裏親書普慧名。

繡佛雖齋防退失,火車已現急求生,

臨風莫灑楊朱淚,就我西方徑路行。

水若澄清月始臨,金容佛影現吾心,

春風不易回枯木,磁石應難受曲針。

未得往生緣障重,必期成就用功深,

譬如九轉丹砂力,一點能令鐵化金。

朝朝暮暮道心中,歲歲年年佛事同,

一往進修安樂界,六時朝禮法王宮。

方袍不厭香煙黑,坐具何妨手汗紅?

如此出家今有幾,灼然認得主人公。

千經萬論不虛標,共指西方路一條,

念念刮磨心垢淨,時時防護道芽焦。

棲蓮靜覺身安穩,得果轟傳地動搖,

謾費工夫推甲子,娑婆大劫隻崇朝。

西望紅霞白日輪,仰觀寶座紫金身,

一方土淨方方淨,十念心真念念真。

生極樂城終不退,盡虛空界了無塵,

向來苦海浮還沒,何幸今為彼岸人!

娑婆生者極愚癡,眾苦縈纏不解思,

在世更無清淨業,臨終那有出離時?

百千經裏尋常勸,萬億人中一二知,

珍重大仙金色臂,早來攜我入華池。

【題解】

梵琦(1296—1370),元代臨濟宗大慧派僧。字楚石,浙江象山人。繈褓時即有僧人手摩其頂,言其必能引導群迷遠離昏蒙,振興佛法。幼時,鄉人皆稱之為“曇曜”、“奇童”。九歲披剃出家,十六歲受具足大戒。曆住海鹽福臻寺、天寧永祚寺、杭州鳳山報閣寺、嘉興本覺寺,造有七級塔、大寶閣、鑄千佛像等,又興建萬佛閣,被喻為“天宮下移人世”,莊嚴之景可見一斑。

梵琦雖生而矮小,但神清氣朗,威儀莊嚴,每舉正法,磅礴縱橫,一時之間,內從中原等地,外至日本、高句麗,僧俗二眾皆仰慕其風,奔投座下。先後受元、明二朝當政者尊崇。元順帝賜號“佛日普照慧辯禪師”,明太祖二次大作佛事,皆請其主法,並“親承顧問”,世稱明代“國初第一宗師”。此外,袾宏大師亦言“本朝第一流宗師,無尚於楚石”,智旭大師則讚歎其“禪宗自楚石琦大師後,未聞其人也”。

晚年,於永祚寺西側築居,稱為“西齋”,自號“西齋老人”,專修淨土。《西齋淨土詩》即為此間所作詩歌。其內容主要在破除一般人對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理論誤解的偏見,並普勸凡有心的善男信女悉皆念佛。詩中意境清新雋永,思想絕妙高逸。智旭大師稱讚其詩:“一讀二讀塵念消,三讀四讀染情薄,讀至十百千萬遍,此身已向蓮花托。”

十二、七筆勾

明·祩宏

一、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

二、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三、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存否?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貴子蘭孫一筆勾。

四、獨占鼇頭,謾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鬥,聲勢非常久。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粱,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五、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羞,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構,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六、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鬥牛。百藝叢中走,鬥酒詩千首。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時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七、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懡空回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題解】

《七筆勾》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蓮池袾宏大師於入佛門學道時所撰的第一篇勸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