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番外二:斯金納之箱(2)(2 / 3)

楊錦程怔怔地看著周振邦,忽然熱淚盈眶。

淩晨4點,一輛奧迪車緩緩停在C市社會科學院家屬區的一棟樓下。楊錦程拉開後車門,隨即又打開後備廂,拎出一個大大的紙箱,然後扶著腳步虛浮的周振邦上樓。

把周振邦扶進室內,楊錦程又為他倒了一杯熱水後,就起身告辭。周振邦已經有些不勝酒力,身體變得不受控製,頭腦卻異乎尋常的清醒。也許是和愛徒暢聊的結果,他依舊很興奮。喝幹熱水後,周振邦還是沒有絲毫睡意。他在餐桌旁坐了一會兒,起身尋找香煙。剛站起來,卻無意中看到了楊錦程放在門廳裏的紙箱。

周振邦皺皺眉頭,心想這小子又玩什麼鬼花樣。他把紙箱拎起來,發現它很重。周振邦好奇心大起,用裁紙刀剝開外包裝後,卻一下子愣住了。

這是楊錦程送他的生日禮物——一個近乎完美的斯金納箱複製品。

翌日下午,周振邦的辦公室。

楊錦程鎖好門,確認不會有人來打擾之後,拿出一個密封好的文件夾,開始對周振邦彙報。

龐大的“教化場”計劃已經秘密進行了十二年。雖然參與者眾多,但是除了周振邦和楊錦程,沒有人知道這個計劃的全貌。他們用很長時間挑選了一些人作為實驗對象。這些人來自於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基本可以代表最普遍的社會階層。然後,以心理研究所的名義,安排實習生對實驗對象進行跟蹤觀察,要求他們客觀記錄實驗對象的日常生活。在掌握了實驗對象的基本行為規律和心理特征之後,就安排誌願者介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對誌願者的選擇是極其嚴格的,除了要進行身份、有無前科及品行的多重審查外,還要確認彼此間沒有交叉的社會關係。誌願者的介入是多種模式的,而且實驗內容都是一些人為的突發事件,因此,必須一次完成,例如目睹性行為、被陌生人擁抱等等。介入之後,誌願者會獲取一定經濟報酬,並簽署保密承諾書。同時,再由一批新的實習生繼續跟蹤觀察各實驗對象,記錄他們在介入情境發生後的行為變化。每隔一段時間,實習生就會重新更換,以此確保可以全程關注實驗對象,又不會有人因此逐漸洞悉實驗的內容和終極目標。

教化場計劃的第一階段用時十年,實驗對象共有五人。雖然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然而,除了目睹性行為的薑德先之外,其他的實驗對象並沒有出現行為規律的明顯變化和劇烈的情緒反應。但這並沒有影響到周振邦的信心,他和楊錦程又精心挑選了十名實驗對象,並對其中一部分人進行了人為情境介入。

楊錦程要彙報的,就是對這些人的跟蹤報告。

報告可謂事無巨細,從研究對象的生活起居、作息時間、行為規律,到情緒變化、人際關係及工作和學習情況,幾乎可以說無所不包。報告的最後,是楊錦程對實驗對象在情境介入前後的對比及分析意見,也是此次彙報的重點。

“您看看這個。”楊錦程從文件夾裏抽出一張照片遞給周振邦。照片上是一個男孩,十一二歲的樣子,穿著肥大、寬鬆的校服,邊咬著冰淇淋邊走,臉上是輕鬆、愉悅的笑容。

“他叫譚紀,十二歲,就讀於C市紅園區第六小學六年級三班。”楊錦程翻看著手裏的資料,“性格單純、開朗,父母皆有正當職業,收入尚可,家庭關係良好。”

“嗯,我記得這個人,介入情境是突然帶入黑暗場所,對麼?”

“對。誌願者叫蔣沛堯,他冒充譚紀的父親的同事,把他帶到電影院看電影,並讓他喝下摻有麻醉劑的汽水。譚紀昏迷後,蔣沛堯把他放進座位下方。電影散場後,沒有人發現譚紀還留在電影院裏,直到電影院關閉。我們後來得到的情況是:譚紀蘇醒後,在漆黑一片的電影院裏哭泣、四處奔走,最終再次昏迷。後來,是一個值班員發現了他。”

楊錦程合上文件夾,嘴角浮現一絲神秘的微笑:“我們原來的預想是,譚紀會因此對黑暗場所產生恐懼心理,進而影響他的行為規律。然而,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

“哦?”周振邦頓時來了興趣,“是什麼?”

“您再看看這個。”楊錦程又拿出一張照片。照片的主角依然是譚紀,隻不過,此時的他站在原地,正在茫然四顧,表情既焦慮又恐懼。

“他好像……”周振邦看著照片,皺起眉頭,“迷路了?”

“對。”楊錦程笑笑,“他失去了一樣東西——方向感。”

“方向感?”

“是的。譚紀再也分不清左右或者東南西北,即使是回家那條走了十幾年的路,他也會迷失方向。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裏,他上學和放學都不得不由父母來接送。第二批實習生的報告顯示,譚紀從此不愛出門,人際關係變得疏離,交往的圈子也迅速縮小。可以預見的是,今後任何與方向感有關的技能,他都難以學習。”

“我們希望他產生對黑暗的恐懼,他卻失去了方向感……”周振邦仿佛失神般自言自語,“人類的大腦太複雜了——到底還有多少事情是我們沒有搞清楚的?”

“而且,還有件事情,我覺得應該提醒您。”楊錦程頓了一下,“在第一批實驗對象中,譚紀的反應最強烈,也最明顯。同時,我發現,針對譚紀的介入情景的強度,是最大的。”

周振邦沒有說話,起身在辦公室內來回踱了幾圈。楊錦程合上文件夾,靜靜地坐著,等待老師的進一步指示。

終於,周振邦停住了腳步,似乎已經下定了決心。